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模式、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作者: 赵巧琴 张媛

摘  要:学科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以内涵和特色为主导的深度转型的重要抓手。在规划建设型、立项建设型、学科特区型三种基本学科建设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定位不清晰、特色不突出、队伍极薄弱和机制缺活力的现实困境。从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灵活适用的体制机制;开展应用型学科的分层分级建设,构建契合区域优势产业的学科布局,以“学科链”对接服务“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高水平人才引领,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为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基本模式;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071-05

Abstrac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deep transformation led by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three bas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odes of plann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e special area,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faced with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unclear positioning, no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extremely weak team and lack of vitality of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build a flexible and applicable system mechanism. We carry out the hierarchical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disciplines, build the discipline layout that fits the regional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and connect the service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with the "discipline chain". At the same time, we implement the guidance of high-level talent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innovation platforms, and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disciplines.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odel;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1]”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各类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是我国普教与职教“双轨并行”,学术型、应用型、职教型“三元并举”的本科教育体系中数量最多的重要群体,另一方面又有相当数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位于非省会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因其区位缘由,既是区域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同时承担着维护区域民族团结和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因此,这类高校的发展速度、建设质量与发展水平显著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速度、整体质量与整体水平。

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发展轨迹来看,其成立之初重在构建本科教育体系,推动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理念转变、模式转变和体制机制转变,基本目标是顺利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首届本科毕业生质量验收评估。第二阶段着重从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实施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及条件改善和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合格本科高校。第三阶段着力推动以内涵和特色为主导的深度转型,在此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单一的高度注重人才培养,向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的融合互动转型,同时,源于主动应对社会需求以及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和教育内部发展规律,应用型本科高校把学科水平视作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开始把学科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实施学科方向凝练、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学科建设,大力改善科研和教学基础条件,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以及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优化学科梯队的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

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  规划建设型

规划建设型学科建设模式是一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主要是把管理科学中的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学科建设实践”[2],通过制订阶段性或中长期学科建设规划,对应PDCA循环管理法的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四个阶段,分别从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监控和规划评估四个阶段推进学科建设,并且进行持续的循环改进,以实现螺旋式、阶梯式上升,从而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规划建设型模式由于监控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竞争机制与责任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存在着“规划好看、实施空泛、效果一般”的普通问题。

(二)  立项建设型

立项建设型学科建设模式由湖北省教育厅于1999年率先开展实施,后来经国务院学位办认可推广,并自第11次学位授权新增单位审核工作以来在全国使用这一模式。此模式以学科点立项建设为主要特征,引入项目制管理与目标考核,强化了过程监控与奖惩机制,对学科建设起到了目标管理导向鲜明、竞争与责任机制明确、过程监控及时有效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了规划建设模式竞争机制与监控机制不完备的缺点,在学科建设实践特别是学位点申请审核中效果显著,也成为近些年众多应用本科高校学科建设普遍采用的建设模式。

(三)  学科特区型

学科特区型建设模式由南京大学提出并探索实施,引入了经济特区的理念与做法,目的就是通过特殊政策的人才与资源保障及机制革新在短时间内形成有突出影响的优势学科。在具体实施中,通过成立“学科特区”特殊机构,给予充分授权,拥有相当充分人员聘用、经费使用等自主权及特殊倾斜性政策,重点针对少数或个别学科的关键内容进行重点突破。通常适用于对少数重点学科或新兴交叉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实施中采取独立灵活的政策机制,有效克服高校科层制产生的组织惰性与工作程序上的刚性约束,能够集中学科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非常突出的建设成效,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占用大量的学科资源,对其他学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学科特区的“特”如何通过良好的运行机制也存在较大争议。

以上学科建设基本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中均有不同应用场景,综合考量,三种模式的混合应用更具有实践优势。

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  学科发展定位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建校时间短,在举办本科教育初期更加注重本科教学工作与专业建设,在深度转型期,对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理念认知有较大进步,在学科方向凝练、梯队建设、创新平台和学术成果产出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学校决策层面、职能部门层面、院系层面及教师层面等均对学科内涵的认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抓好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多误区甚至是模糊认识,有的甚至将学科建设视同科研工作,将教师个人研究方向视作学科方向,有的二级学院更是片面地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单位,重专业建设轻学科建设的倾向比较突出。在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前提下,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应用性定位与学科建设改革之间思路模糊”[3],在学科建设上如何以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来体现应用型特色,如何从“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汲取学科养分和学科资源”[4],缺乏系统谋划研究和具体的实施推进举措,以致于在学科方向设置上因人而定、因行政而变,建设过程中调整随意或不规范严谨,对未来学科布局面临看不清发展方向、举棋不定等困惑,学科建设难以向高质量、深层次的应用性方向发展,高水平的应用性成果比较少。

(二)  学科优势特色不突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从发展阶段上看处于生成期,学科知识体系、组织体系尚处于探索构建阶段,对地方与行业企业需求不敏锐、不敏感,缺乏承担地方重大项目、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学科建设上缺乏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和服务地方的行政计划”[5],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度上不够紧密,缺乏有深度的区域性城校合作和校地合作,对新兴产业相关学科的发展关注不够,学科交叉融合支撑新兴学科成为学科建设新增长点的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立足地方、发挥地方优势的学科建设思路有待进一步落实,地方特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难以支撑地方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地方和行业产业反之也未能对学科产生反哺的作用”[6],难以促进学科发展。

(三)  学科带头人与团队建设极其薄弱

人才是高校特色发展的第一资源,拥有一支水平高、后劲足的学科团队是学科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区位、待遇、层次等方面存在典型劣势,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培养与稳定是普遍性难题,在人才引进上优先考量数量指标而非“质量”与学科建设需求,引进的教师研究方向分散,学科方向凝聚难度较大。在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延揽人才的白热化竞争中,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方面引才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具有较好学术积累和较高研究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在西北某万人规模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3年来引进的博士学位老师不足20人,但正高职称、博士学位教师流失超过40人,几乎占到全校高层次人才的三分之一。相较于“双一流”高校与老牌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青年博士教师较少,具有正高职称教师及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匮乏,学术带头人培养欠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渠道、投入力度非常有限,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不够,教师发展平台不够高,个人学术积累提升难度大,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少,学科团队成员中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多,协同作战和团队协作少,学科团队凝聚力不强,团队成员学科归属感较弱,团队的学术视野狭窄、综合水平不高;有影响的团队科研成果、高水平科研奖励和高级别的研究课题项目偏少,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率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学科平台协作攻关的意识较弱,相关的合作机制不完善,与学科团队、学科方向的结合度不高,对学科的支撑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