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的进展、挑战与深化路径

作者: 宋丹瑛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的进展、挑战与深化路径0

摘  要:该文以三阶段划分方式对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教育进行历史回顾,基于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特征及招生状况。同时,以文献计量学视角,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教育的研究焦点、研究领域、主要问题进行归纳综述。探讨培养目标与成效评估相结合、改革招考形式,拓展生源渠道、以需求为导向,创新课程体系、摆脱传统路径,探索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形成提高实践教学基地质量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MTA);硕士教育;可视化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167-06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of MTA (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in three stages,  and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nrollment status based on data visualization methods. It employs bibliometrics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ing focus and main problems of MTA.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with combining effectiveness assessment, reform recruitment forms, demand-driven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facilities, improvement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bases.

Keywords: 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master education; visual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hot topics

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与完善,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专、本、硕、博”完整的层次体系。旅游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对从事旅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作为硕士层次教育的我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MTA)点建设目前已走过十余年光景,开办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以期解决我国旅游产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人才供给长期处于低学历、低水平、非专业等现实矛盾。

旅游管理硕士教育与旅游管理硕士的专业学位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发展较早,属于学术型硕士,而专业学位发展历程较短,其培养对象(具有3年或5年的工作经验人群)和培养目标均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教育,属于专业硕士。其主要目的是适应旅游产业实操性强,弥补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

在全国深化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应用型职业教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回顾与经验总结是必要且重要的课题。文章试图总结2011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发展的历程,并通过分析已有文献,对学界研究的主要领域、问题、对策进行总结归纳,明确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提出深化发展路径。

一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沿革及现状

(一)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发展三阶段

1  发展前身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前身为旅游经济专业,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实施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时,由原旅游经济调整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设置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至此,旅游专业属性定位划分至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延续至今[2]。

在学术型硕士发展10余年后,为了适应旅游行业实际发展需求,培育行业急需人才,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始起步。

2  初创期

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设立了专业旅游管理的教育项目,主要目的是培养旅游及旅游相关产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自此,MTA教育才真正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2010年9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出现在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目录上,意味着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7个MTA授权点开始招收MTA的学生,我国的MTA 招生教育项目进入了正轨。

3  发展期

2011年,全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A教指委”)成立,秘书处挂靠在南开大学。一共有57所高校获得了第一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TA)授予权。自2011年起,每年都有新的院校获得MTA授权。到2017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开始分为全日制学生招生和非全日制招生,弥补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块空缺。截至202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MTA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提高MTA的教育水平。

(二)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招生现状

自2011年以来,MTA招生数量逐年扩大。根据数据发现近年来招生院校数量持续增加,授权的地区范围有所扩大。整体来看,2020年各校招生总人数较上一年有所减少,但非全日制学生的名额远远大于全日制学生。到了2023年该现象发生变化,招生院校与招生规模均大幅度增加,其中全日制学生总数已经反超非全日制学生(表1)。

1  招生院校数量及范围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专业目录库的院校统计,2020年招收MTA专业的学校共有98所,相比于2019年的94所院校,数量略有增加。开办此专业的大学地区的分布范围涉及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3],从此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2023年全国共有134所院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增幅达到37%(表1)。

从招生院校的分布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整体来看呈“东高西低”态势。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分布有关。②从2020年分布图来看,我国沿海地区MTA招生院校分布较多。例如,山东(6所)、辽宁(6所)、浙江(5所)和广东(5所)。③旅游大省对MTA教育重视程度较高,近几年开办数量增长明显。例如,四川、云南、山东和河南在2023年的招生院校比2020年增加了3所,增加数量最多。另外,湖南7所、内蒙古自治区6所、重庆6所、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和江西5所。高校总量相对较少的云南与海南也分别有6所、4所院校开办了MTA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所有能够招收硕士点的高校均已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④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招生院校从我国“985”高校到普通本科院校均有分布。“985”院校如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及武汉大学等提高了人才培养层次。

2  招生分类及人数变化

1)设立之初,在教育部扩大专业教育的指导方针下,我国MTA教育以非全日教育为主。MTA招生类型分为两种,即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模式。2020年计划招收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686人(占35%),非全日制学生1 247人(占65%),非全日制学生人数远远大于全日制学生人数。非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在发展前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2)202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大幅度上涨,涨幅超过了110%,总人数已经反超非全日制招生总数(图1)。

3)部分大学专注于非全日制旅游管理研究生的教育。以2019年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海南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海南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15人,非全日制学生70人;广西师范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32人,非全日制学生60人;南开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9人,非全日制学生50人;中山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45人,非全日制学生69人。2023年非全日制招生排名前列的院校有中山大学(70人)、西北师范大学(70人)、青海民族大学(65人)、广西师范大学(60人)和海南大学(59人)。其中,中山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仅招收非全日制生源,在全日制上没有招生。

(三)  主要招生院校

2020年MTA招生院校共98所,计划招生共计1 933人。其中,40所院校仅招收非全日制MTA学生,34所院校仅招收全日制MTA,24所院校两种类型生源共同招生。招生总数全国排名前十的招生院校见表2。

分析上述院校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有:①区域优势明显,旅游业发达。如广西、海南、四川、厦门和贵州等地。②旅游学科基础雄厚,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例如中山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海南大学和四川大学等。③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强有力的话语权。例如,中山大学、华侨大学等。④相关学科支撑有力。多数院校相关学科基础雄厚,较早拥有MBA、MPA等相关学科招生资格,可在师资和生源上资源共享,提供保障。

二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与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CNKI)以“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作为关键词,搜索截至2022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剔除不相关文献,结果共有76篇(图2)。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是原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撰写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初探》。该文的发表恰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实施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原有旅游经济专业改为旅游管理专业。

虽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研究热点较为分散,文章数量较少,但仍然可以通过聚类方式析出研究热点(图3)。结合软件与具体文本的双重分析,发现研究热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培养模式

专业硕士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是硕士教育的探索和创新。对于培养方式的争论是专业硕士学位探讨的重大问题,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培养方式的探讨学者们各抒己见。

1  培养目标同质化

很多高校仍然采用教育部关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没有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培养目标没有结合当地旅游企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4-7]。

2  培养计划未考虑学生实际工作需要

培养计划的制订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多数高校的培养计划存有的问题包括没有区别制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生的培养计划;制订的培养计划仅考虑课时是否合理,对企业需求与学生需要考虑欠缺;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缺少相关行(企)业专家的参与。因此,学者们研究热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培养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创新性国际人才;根据地方企业需求及各高校特色灵活定制培养目标;弹性学制、多种教学模式及评估模式的灵活运用;创新型人才选拔机制。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关键在“灵活”“创新”“弹性”等方面[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