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背景下工程地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构建与融入

作者: 张家明 陈积普 许蔚 李瑞勤 李睿 高海艳 徐则民

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背景下工程地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构建与融入0

摘  要: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强化思政教育,基于作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工程地质理论课思政教育的3个关键内容,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体系构建和融入方法。4种常用的挖掘方法分别是工程案例法、人物事迹法、归纳法、拟人法。5方面的思政体系依次是科创精神、使命担当、哲学思维、职业伦理、环境保护。4种常用的融入方法分别是启发式融入法、演示融入法、案例融入法、讨论式融入法。研究成果为理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复杂工程地质问题;思政元素;挖掘方法;思政体系;融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5-0172-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hree key cont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course are summarized, include the min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four commonly used mining methods include project case method, character story method, induction method, and personifi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in five aspects inclu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piri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issio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professional ethic,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four commonly used integration methods include enlightenment integration method, demonstration integration method, case integration method, and discussion integration method.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oretical courses.

Keywords: complex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 exploration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method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1]。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课程思政是一项永恒的研究课题。

工程建设,地质先行,工程地质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高,一大批重大民生工程逐步规划和实施,如川藏铁路、滇中引水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这些重大工程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异常复杂,处理这些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技术储备,更需要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面向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能力的创新人才[3],工程地质教学中迫切需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目前,从专业层面,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实践[4-5],对每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进行了宏观部署和指导。但是,课程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素[6],才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工程地质实习开展思政教育具有显著优势,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7-8],但是理论教学思政教育的研究则很少,思政元素和教学未能有机融合的问题仍然突出[9]。鉴于此,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课程为例,探索复杂工程地质问题背景下理论教学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方法及思政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本课程理论教学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一  工程地质课程概况

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工程学与地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合理处理和正确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问题[10],是解决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工程地质是昆明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校级一流课程,质量档次是国内一流。该课程开设于大一第1学期,每周2个学时,16周,共32个学时,2个学分。

二  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

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作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四种常用的思政元素挖掘方法(表1)。

(一)  工程案例法

工程案例隐含丰富的思政故事,引入工程案例可以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思政元素。我国重大民生工程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构思、规划和实施的,例如“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川藏铁路等,这些重大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工程建设活动隐含很多哲学思维,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工程人”的使命担当,推动了科技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此外,在职业责任感、环境保护等方面,一些“失败”的工程案例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工程案例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工程地质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协同开展思政教育。

例如,在介绍我国重大民生工程时引入川藏铁路,介绍和讨论川藏铁路的政治背景和历史使命,工程地质勘察难度和工程建设进度,川藏铁路面临的十大工程地质挑战性难题[1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国家重大工程的精神,用科技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永攀科技高峰的动力。

(二)  人物事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12]”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与无数优秀人物和敢于奉献的人民密不可分,一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和事迹往往会引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13]。这些先进人物及其事迹展现了追求科学真理、勇挑重担、甘于奉献、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等人文精神。

例如,在了解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时,讲述老一辈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及其创立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张咸恭及其以“成因演化论”为基础而建立的工程地质学理论体系,分享他们为三峡工程做出的卓越贡献,彰显了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勇挑重担的崇高品质。

(三)  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一般特征的认识方法,也是一种逻辑推理形式,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实际中运用最多的思维方法[14]。工程地质隐含丰富的哲学思维,采用归纳法可以充分挖掘哲学思维,如系统论、时空论、否定之否定论等。

例如,斜坡系统由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和地应力等要素组成,在斜坡演化过程中,这些要素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斜坡系统从平衡转向非平衡,最终导致滑坡;边坡治理措施有很多,不同措施的支护机理不同,优缺点不同,大型复杂滑坡通常采用多种措施综合治理。以上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滑坡综合治理很好体现了系统论的哲学思维。

(四)  拟人法

拟人法就是将工程地质的研究对象拟化成人讲解工程地质学知识,并挖掘思政元素。马勇军[15]认为拟人法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是因为:它拓宽了德育范围;运用拟人法进行德育,绝不会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因为它是把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周围人和事相联系,再从实际出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人感觉亲切自然;拟人法幽默、风趣。

例如,河流相沉积物或沉积岩,如砂粒、砂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这是因为它们主要由风化稳定性高的矿物组成,强度高。经过长时间、长距离的搬运,风化稳定性低的矿物已经风化了,稳定性高的矿物保留下来,将风化稳定性高的矿物比作学生,挖掘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责任等思政元素。

三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课程内容是血肉之躯,思政元素是精气神,没有精气神的血肉之躯是没有战斗力的。思政元素也要成体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构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思政元素体系(表1)。

(一)  科创精神

从科学和技术方面看,“创新”就是新思想、新发现、新发明、新方法的科技成果的总称[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16]”总书记还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17]”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必须要具备科创精神,才能提出新理论,发明新技术、新方法。科创精神就是在夯实和强化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学习的基础上,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信心、创新决心和创新活力,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能力。

(二)  使命担当

培养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青年人才,必须注重使命担当的思政教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鼓励学生求知若渴,学好工程地质,锻炼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为国家重大民生工程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勉励青年学子修炼内功,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敢于作为,敢于表率,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深度融合,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勇挑重担,甘于奉献,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优秀的时代新人。

(三)  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基础,运用其中的哲学方式指导人们的实践与认识活动。万天丰教授[18]明确提出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到地质教学活动中。彭建兵等[11]采用系统论研究了川藏铁路面临的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哲学思维,例如系统论、物质运动论、人地协同论、时空论、否定之否定论、质量互变论和对立统一论等,才能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