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欣 杨慧娣 范晓梅 薛明明摘 要: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期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行,这种教育改革切实贯彻教育教学工作中“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实现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到医学生理学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使医学生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一致,实现专业教育、人文素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该文结合医学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分析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医学生理学这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措施,以期为医学生理学课开展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生理学;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193-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in the course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in parallel, this kind of education reform effectively carries out teaching concept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physiolog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theory and experiment of medical physiology, so that the medical physiology cour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coordinated, realiz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physiology cou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medical physiology course,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medical physiology course. It is expected to bring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medical physiology class.
Keywords: medical physi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ecessity; measur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举措的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教育改革,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医务工作者离不开课程思政。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旨在梳理和挖掘各门医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巧妙地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理学课程是所有医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医学生理学课程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是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问题,值得医学生理学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医学生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状况,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我们培养的医学生将成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其职责是拯救生命。因此,我们期望这些医学生不仅具备卓越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当今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很多医学生过于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思想品德的培养。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将“以人为本,以爱为灵魂”作为指导原则,既要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也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现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对医疗工作者的期望也日益增加。因此,医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医学生理学课程,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责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使命,搭建并维护良好的教育、培养和知识传递的平台。只有这样,医学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协同发展,实现全程多维度的全面培养目标[2]。
培养具备卓越医学技能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医学生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医学内涵要求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医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3]。然而,在医学生的德育培养中,课堂教学主渠道存在一些不畅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在这一指导下,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课程思政成为全课程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医学生理学教育过程中,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学生理学知识中,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在无形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这种无形的教育方式使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相互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提升了其人文素养。
二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到医学生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生理学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各个医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之一,其承担着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角色,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不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验教育都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生理学课程通常在医学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早开课、课时多,而且这门课贯穿整个学期。在这一时期的学生通常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也容易受情绪波动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建立[5],因此,医学生理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在课堂上适度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可以为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打下坚实基础。
医学生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正常人体机能活动规律。只有深刻理解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以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医学生理学揭示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强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念,并透过观察生命现象,探究内在活动规律,这都是深受医学伦理观念影响的。医学生理学背后承载着一代代医学专业人士的奋斗史,强调科学探索和敬业精神,这正是现代医生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
医学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中实验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验课中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医学生理学的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培养学生勤奋、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卓越的职业品质和创新能力。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动物实验常被采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视动物权益的意识。通过分组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结合实验课与思政教育,学生不仅更清晰地理解医学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深刻认识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目标。
三 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医学生理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
为了满足基础医学课程的教育要求,作为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需要发挥示范作用,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思政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勇敢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的目标是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出精通医学技艺、具备崇高医德和丰富社会人文素养的杰出医学人才,从而提高医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力[6]。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这要求我们积极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建立一个融合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的育人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高校教师也需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不断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以身作则,做到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道德的楷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需要承担起责任,言行一致,不仅要在教学中精益求精,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自律严谨,做到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以仁爱之心来促进和谐。无论是在课堂内外的互动,都需要通过言行来感染和启发学生。通过高尚的道德和深厚的学术知识来感染学生,我们必须深化责任感,认真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构建并维护一个能够同时培养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使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实现全程多维度的全面培养目标[7]。
教师还需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和质量观,要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协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需要我们强调政治觉悟、培养深刻情感、鼓励创新思维、拓展视野、保持自律和树立正直品格[8]。因此,高校中参与和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师,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的教师,都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文教育能力,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出既具备高技术水平又具备高人文内涵的医学接班人,为国家医疗水平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 革新课堂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手段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引导学生思考和规范学生行为的育人元素。在整个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因材施教,灵活引入思政内容,避免生搬硬套;第二,要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忽视专业知识本身;第三,要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避免呈现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第四,要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避免反效果[7]。
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或说服式教育模式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需打破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尤其在课程思政中,不应仅限于老师的讲述,而应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这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知识的更深层含义。在生理学等专业课程中,可以结合临床案例进行教学,通过介绍相关疾病的发展和危害,将理论知识更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从而实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