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能提升的路径分析

作者: 石晶晶 许群

摘  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前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青年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该文首先阐述高校共青团工作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及面临的问题,并从紧抓团日活动、依托志愿服务、打造校园品牌活动、结合新老媒体和选树优秀典型五个途径阐述高校团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志原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22-04

Abstrac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is is the premise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such a big environme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of the current youth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faced. It expounds the path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s from five ways, namely, grasping the League Day activities, relying on voluntary services, building campus brand activities, combining new and old media, and selecting excellent model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alism; system construction; volunteer service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网络时代高校共青团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SJB0101)

第一作者简介:石晶晶(1984-),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主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起着强化和促进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一)  高校共青团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共青团处在青年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具有天然的了解。青年的价值观念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中提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共青团与青年大学生有着独特的联系,是青年团结、凝聚青年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共青团工作在高校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固化、思想日趋稳定的今天,高校共青团必须考虑到各种类型的青年群体的需求,以各项团日活动为载体,既能解决有关问题,又能满足社会需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逐步深化,各种思想观念在校园文化中产生,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想斗争呈现出复杂化、隐蔽性等倾向。共青团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因此,共青团工作是当务之急,不容忽视。

高校共青团员的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以物质文化、精神文明为目标,将其融入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的培养,让优秀的道德模范和公众人物成为榜样。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的团组织则是“左膀右臂”“后备力量”,因此,要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起来,使之发挥最大程度的引导作用,引导和服务广大学生。根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90%以上都是共青团员,近几年,共青团中央加强对团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巩固广大团员青年的理想信念,提高各级团组织中的各级各类青年团员的政治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契机,引领广大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价值观念的严重冲击、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多元化和网络文化蓬勃发展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程度不断降低。其中一些人在实践中,存在着对理想信仰模糊不清、心灵空洞、价值观的异化、认识与实践的分离等问题或倾向。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如何调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怎样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使其教育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发挥其育人功能,凝聚起一股强大合力,这是当前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三)  高校共青团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遇在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创新共青团工作方式、创新共青团工作途径、充实共青团工作内容和完善共青团工作体系等,这对于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共青团要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对全局性、前瞻性和规律性工作问题进行探讨,努力推动改革和发展。加强大学生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等方面的改革。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增强高校团组织活力。

(四) 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高校团委是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的桥梁、纽带,要发挥其自身的带头和表率作用。要根据高校学生个性和兴趣特点,将其与高校团委联系起来。在网络、线下、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团组织活动,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引入科学的引导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是一座充满朝气的精神宫殿,每一位年轻的学生都是这一时期的新生力量和先锋,他们总是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这个时期的价值。目前,中国正处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高校各院系团委和各班级团支部必须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抓住历史的脉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来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出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

二  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状

当前, 高校团组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的根本内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课堂上开展一系列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活动,但笔者通过深入的调研和文献检索,却发现在这一片繁华的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反馈、总结、提高。

(一)  管理存在松懈性

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工作相对松散,这是造成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不强的客观原因。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大学生脱离了家长的控制,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他们的本性得以释放,一些学生的生活、学习开始放纵,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同时,缺乏完善的制度,也是阻碍共青团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严密的管理体系,导致学生组织和社团管理混乱、学生会内部出现官僚主义倾向、高校团组织场地及资金等资源匮乏、重复劳动等一大批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管理体制不完善,会使学校的管理松散,使学校的职能发生偏差,影响到学生的教育工作。实行松散的行政管理,也会造成各部门之间不能统一,发挥不出各自的长处,从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二)  以单向型的显性灌输为主导,忽视了隐性的渗透作用

作为一种普遍的思想培育手段,“灌输”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但“灌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为了确保上座率,二是不分阶层,通过高端的专家学者讲座、分享会等方式向所有大学生灌输,而不是按照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级教育和引导,导致出现“一锅煮”“一刀切”现象,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利用学校报刊、广播台、电视台和宣传橱窗等机械刚性单向灌输方式,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传播、宣传,而忽略了在被动接受别人的灌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反馈,导致大学生仅仅做到了表面上的接受;第三,在团建的网络阵地和新媒体中,凸显“一元发言权”“红色领袖”身份,对“海量分享”“点到点的对等交流”“百家争鸣”等媒体特点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回应,甚至对一些负面热点事件所反映的错误价值观念也是“失语”,导致青年价值观的构建出现了迷惘;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共青团忽视了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载体,没有进行植入式营销,没有把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融入学校的文化活动中,不注意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致使青年学生的基本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导致宣传教育工作的孤立、僵化、空洞。这样获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种知识形式,并没有融入他们的价值观中,进而融入他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他们所被灌输的价值观和要求就会变成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对他们的影响就会减退,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厌倦和厌恶。

(三)  创新性有待提高

构建“第二课堂”体系,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项创新。在“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性的切入点呢?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反思。第一,在“第一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许多高校团员青年都觉得,高校团委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高校团员青年仍应以“第一课堂”为主要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将其融入思想之中。第二,“第二课堂”缺乏创造性。虽然目前普及率高,且面向所有的大学生。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在“第二课堂学分打卡”制度下,对学生素质拓展、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学术讲座等实行了“学分打卡”,却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提出了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第二课堂”的学习,使“第二课堂”的作用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三,创新是网络环境下青年团员工作的核心问题。团组织建立的微信公众号、新浪官微等,已经成为了青年大学生反映现状、提出问题的平台,当前,共青团组织难以实时监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平台的多元化,使其监督和及时反馈的能力显著下降,团组织建设与监督均有滞后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