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围:专业认证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与审视

作者: 陈勇 杨晓萍

困境与突围:专业认证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与审视0

摘  要: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存在认证理念内涵贯彻不到位,表现为学生中心不突出、产出导向不明显、持续改进较薄弱等问题。解决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应深刻理解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以产出为导向,建立以学生评价为中心、兼具持续改进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形成课堂教学质量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认证;认证理念;评价改革;课堂教学质量;产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41-06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ain posit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implementation of certification concept, the lack of student center, the lack of output orientation, and the weaknes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we should deeply understand the certification concep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take the output as the guidance, establish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ith student evaluation as the center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gradually 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culture,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ertification concept; evaluation r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output orientation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2020年高等教育教改项目“三峡库区高校乡村附幼‘U-G-K’(校-地-园)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研究”(203583);重庆市教委2019年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链建设研究——以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为例”(KJQN201902902)

第一作者简介:陈勇(1984-),男,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通信作者:杨晓萍(1963-),女,汉族,四川自贡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学。

自2018年教育部全面展开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以下简称“专业认证”)以来,专业认证成为新时期中国师范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专业认证以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论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1],再造人才培养质量流程,开展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终点决定起点与过程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路径。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2],再次对教育评价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划。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达成。国外学者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深入挖掘,尤其是对影响评价的文化因素、学生个体因素、教师性别因素等可能影响到评价的信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国内学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具体指标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围绕专业认证与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该如何设计,如何体现学生中心,怎么实施,怎样达成等核心问题上,各院校还处于摸索阶段,相关质量评价设计还存在一定缺陷,质量保障“若有若无”。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学生诉求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归属,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质量诉求下,尝试进一步解读分析当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存在的困境及突围,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设计与实践,奉献一孔之见。

一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演进逻辑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活动。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以来,教学质量评价再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根据21世纪以来文献内容指向,我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呈现以下阶段性画像。

(一)  评价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对话的一个过程,活动对象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学生对教师进行打分,其结果直接应用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确实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之一,但仅仅局限于学生单方面的评价,其质量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鉴于此,在实践过程中,各高校纷纷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3]。一方面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退休老教师,组建专职督导团队;另一方面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需要,分别开展了校内外同行评价[4]、校领导评价等利益方多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机制[5],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能够体现反映真实情况。从整体上看,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参与主体打破学生单方面的评价,评价主体逐步趋向多元。

(二)  评价目的:从考核走向共诊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应用直接体现评价活动的目的与价值。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直接应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判断,并将该结果作用于教师的评优评先、评职晋级或绩效考核,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压力。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评价结果不应是单方面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不能忽略评价本身的目的即教学的改进与学生的成长。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获得感[6];评价的结果应作为教师提高改进个人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7]。因此,从评价目的上看,这一时期的评价目的从传统单方面对教师考核转向通过评价结果对师生双方面诊断改进提高。

(三)  评价标准:从统一走向分类

评价标准是用来测量或判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新世纪以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构建成为研究者的热点话题,学者们打破统一单个标准、一把尺子评价的状态,试图找到一个能够真实体现或测量出不同课堂的教学质量标准。因此,这一阶段,学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深入思考[8]。他们一方面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去建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9];另一方面基于不同的授课形式去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10]。总体上看,新世纪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传统的统一一个或少有的几个标准逐渐发展到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及授课形式等多视角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深入尝试。

(四)  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平台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采用学生网络评价及督导的现场评价。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大数据及云智能的应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一是探索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平台[11],形成以平台数据为中心,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二是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注重定量评价,研究者采用大数据进行分析[12],试图展现课堂教学质量的真实面貌;三是应用不同的数据模型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析[13]。综合来看,21世纪以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逐步呈现从传统单一的网络评教开始转向借助数据平台进行数据采集等多措并举,实现量化数据的评价方式。

二  师范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困境

专业认证高度聚焦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强调面向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和师范生全面发展需要,关注师范生毕业时“学到了什么”和毕业后“能做什么”。要求人才培养质量须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应建立三个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达成度评价机制、质量改进机制)及实现三个达成(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其中三个达成之间具有深层的逻辑关系,课程目标达成是三个达成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而课程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过程性课堂模块化教学目标实现,在实践中如何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去设计与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中心不突出

认证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以师范生课堂学习实际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来设计课堂、安排教学、配置教学资源及改变教学方法,以此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然而实践中常存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中心地位,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脱节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师范生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高度关注学生的能力养成点及课程目标点与教学内容的支撑情况,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有力支撑师范生的能力养成及毕业要求的达成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当前高校师范专业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以教材为本,授课内容高度依赖于教材安排,没有真正地关注到教材的内容是否能够支撑学生能力的养成及课程目标的达成,存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要求严重脱节的情况,教材使用和课程内容设计未能体现“学生中心”。

2  课堂教学内容融合不足

师范生的培养不是几个模块化课程的拼装,更重要的在于课程之间的融合,课堂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多措并举,共同发力。例如在师德方面,要实现师德养成,在教学中应高度关注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师德,在实践中践行师德,在实习中升华师德。但在高等院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师范生的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呈现三张皮的现象,课程之间相互割裂,在教材的选择、案例的应用、学科育人和师德培养等方面无法形成学生师德养成合力。

3  课堂教学方法变革不够

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当前的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变革不够,大多数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部分变革基本还是停留在文件及纸面上,没有真正地按照“学生中心”来选择教学方法,对师范生学习情况缺乏深入分析。使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小组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较少;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扎实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情况还不够,影响了人才培养中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