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化: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

作者: 桂文龙 刘俊栋 李鑫

摘  要: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实现劳动育人的发展趋势。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化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优势。当今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化面临着政策支持不全、课程建设资源相对短缺、评价体系不灵活和家校企联结不畅等现实困境,需要从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保障等多方面探寻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实现路径,以达到弘扬劳动精神、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化;实践路径;劳动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47-05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alizing labor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has rich value advantag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rect labor values, realiz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Nowadays, th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is facing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incomplete policy support, relative shortag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sources, inflexib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oor connec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guarantee, so as to carry forward the labor spirit Realiz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labor.

Keywords: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path;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基金项目: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2021SJA2170);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五育并举’视阈下的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21JDKT024)

第一作者简介:桂文龙(1978-),男,瑶族,湖南江永人,硕士,副教授,双高办秘书。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教学与研究、职业教育改革与管理。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宗明义强调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明确了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新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劳动能力低下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2]。高职教育是肩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具有开展劳动教育自身的价值优势,精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精准定位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精心设置劳动教育的课程,对标对本施策推动劳动教育真正地落实、落地和落细,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急需关注的重点课题[3]。

一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分析

劳动教育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高职劳动教育也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  劳动教育是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的价值及其意义的主观认知和抽象概括,反映了劳动之于个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规范,涉及劳动情感态度、劳动精神与素养等内容”[4]。也就是说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在同一时间内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不同时代、人的社会关系、历史传统文化等。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根本性质是劳动价值观教育,其最核心、本质的价值目标就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因此,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有助于高职院校从整体层面提高劳动育人的能力。

(二)  劳动教育是理论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强调遵循教育规律。高职劳动教育不仅要系统地学习文化理论知识,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5],以及专业技术技能劳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自身的专业技术技能也有所提升。这样的劳动教育有助于转变其“技术化”的片面理解,改变“劳动没有教育”“教育没有劳动”的脱节现象,从而提高高职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突显高职教育实践性的时代特征。

(三)  劳动教育是传统和新型劳动相融合的教育

新型劳动教育可以从“新劳动”教育和“新”劳动教育两个方面进行理解。所谓“新劳动”教育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劳动形态和方式而产生的劳动教育,而“新”劳动教育则是从劳动教育的新性质层面而言,包括立场、内容、功能和实践等性质上与过去的差别[5]。因此,在安排高职学生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等劳动教育活动时,要以使用传统工具、工艺、技能的劳动活动为主,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模式的劳动。所以,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教学中,需要始终融合好传统和新型劳动教育,才能充分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

二  新时代高职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优势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也是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力量。

(一)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始终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基和生活之本。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同时,在劳动教育中结合新时代的劳动工具和技术,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敬业奉献精神,并培育新时代劳动人才。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生产建设的必要准备,当今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具有跨界、整合和重构特征的类型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强化劳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要强化劳动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要强化劳动品质和习惯教育,修育学生的成人之德,在劳动中德技并修[3]。因此,劳动价值观是一定历史阶段中技能生活在观念上的体现,劳动教育由实践和理论教育相结合,学校开展、组织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通过针对性的劳动活动和理论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尊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

(二)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育的有力支撑

德、智、体、美、劳存在于整体的教育中,“五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劳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与其他“四育”存在密切关系,也就是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有力支撑。在高职院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往往是团体合作,小组成员出谋划策,在复杂的劳动中包含着新发现、新思想、新创造,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升个人智慧。当今时代下,大部分高职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经不起风吹雨打。劳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身体,做到劳逸结合。学生在劳动中所收获的劳动成果,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能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从劳动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者的艰辛和付出,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实践出真知,学生单纯地接受课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劳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

(三)  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处于高职的青年是国家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6],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对于一个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随着新时代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大有存在,但是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只会“机械式”的劳动者,更需要有良好劳动素养的劳动人才。因此,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通过有针对性的劳动实践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  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问题。各高职院校也积极以项目或课程等形式开展了劳动教育的相关活动,但实际取得的成效和预期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化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目标设置、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来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加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相承、不联动,实施方式不衔接,实施场所缺乏的问题大有存在,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关于劳动教育相关文件,但其中的突出问题是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关政策长期以来没有对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界定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及所修学分、评价标准等的内容较为含糊,力度不足。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和参照,其实施达到的目标也就不如人意。

(二)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论抽象、实际虚化、实操弱化等问题[5]。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都在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在培养人才方面普遍专注于表面可量化指标,而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对于学校来说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就会忽视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从而造成很多高职院校皆是由其他专业教师或班主任(辅导员)担任。也有很多学校把劳动理论教育归于“道法”方面课程中,认为是“道法”教师的责任,实际上学校设置的“道法”方面的课程,普遍是一个星期两课时,这些课程本身涉及的劳动教育内容远不足以满足学生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面积等实际问题,仅配置了教学楼、实验楼、运动场、宿舍楼和食堂等基本教育设施,几乎没有多余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劳动教育发挥自身的最大功能[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