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涂彩蓉 谢焱石 旷勇 杨佳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特殊群体,传统的资助方式解决不了该群体的心理动态、生活、学习需要所呈现出来的普遍性、差异性和矛盾性。该文以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展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理念、新方法的思考与探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新思路。解决困难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普遍性,有针对性地缓解出现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思路与创新;实践与思考;探索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52-04

Abstract: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 special group, and traditional financial aid cannot solve the universality, difference and contradiction presented by the psychological dynamics, life and study needs of this group. This paper takes th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as an example to start thinking and exploring the new theories and new methods of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work and promote the new ideas of funding education work. The study is to solve the universality of students with difficulties, alleviate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a targeted wa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inanci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ding and education; ideas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thought; explo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校级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中辅导员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2019FDY12)

第一作者简介:涂彩蓉(1977-),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不仅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综合人才,还是综合性高级人才的培养、储备基地。国家的资助政策让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有书可读。根据相关统计,家庭贫困的学生人数在高校的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是国家资助的重点对象。资助育人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大思政教育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关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乎为党为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关乎着整个社会教育的公平,社会治安的稳定,其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2016年版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以下简称《简介》)明确了贫困学生享受资助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所要具备的条件、申请的程序。《简介》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三愁”变为“三不愁”,一是入学前不用愁,二是入学时不用愁,三是入学后不用愁。党和国家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动态、生活、学习需求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发展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构成“三位一体”的育人资助格局。政府主导的奖、助、贷、减和补;学校、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奖、助等多元混合的资助架构,多维度的育人体系,对贫困学生的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保障作用,为贫困学生搭建了圆梦的平台。高校建立起多渠道、多方面的资助体系,提升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一  筑梦起航,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简介》为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插上了有力的双翅,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三愁”变为“三不愁”。党和国家依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享有公平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局中的一环。国家资助政策的有力支撑,是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资助育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缓解了他们各方面的压力。

(一)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深化“三全育人”服务于“两个一百年”

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后,“贫困”一词将会越来越少出现,高校资助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性教育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国家、学校、校友搭建学院的资助平台,始终以“让党和国家满意,为党、为国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将资助育人工作放在为党和国家育人的大格局中谋划推进,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帮扶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解决困难学生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缓解出现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在解决问题、缓解差异性和矛盾时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成效,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二)  资助育人工作成效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检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极度敏感又自卑,有的甚至将敏感与自卑深埋。他们渴望有真心的朋友,渴望改变家庭经济贫穷的现实,渴望学有所成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解决困难学生的普遍性,有针对性缓解出现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一直以来,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面落实在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一对一指导、引导、关怀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院依托学校资助网络大数据,搭建学院的资助育人工作架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形成多渠道、多维度资助体系,打造“资助覆盖面广、信息精准流畅”的助困网络,建立“授人以渔”的新资助模式,形成了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特色的资助体系,开创了资助育人有成效、覆盖面广、情感关怀浓和信息服务优的资助工作新局面。

(三)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心是明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途径与方法是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机械工程学院党委、行政部门始终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围绕关注、关心、爱护和服务学生,在关心、帮助中教育、引导学生这一重心,将爱国、爱校、爱人和自爱情怀融入贯穿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着力提高经济贫困家庭学生的理想信念、思维能力、道德品质、情感和文化素养;拓展视野,帮助其树立自信意识,鼓励他们励志自强;让他们心有所想,心有所属、行之有依;着力培养贫困学生的爱国情怀、爱校情怀,让贫困学生认识到国家政策对他们的帮助;培养、引导受助学生心存感恩,形成爱心传递的接力棒,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树立受助学生榜样力量,通过宣传贫困学生励志自强自立的先进事迹、先进个人典型,以及受助学生现身说法,引导贫困学子向上向善,培养贫困学生知恩、感恩意识,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贫困学生的抗挫能力、抗压能力,让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以创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推动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并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思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已颁布实施,同时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党中央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手段,树立“精准资助”的工作理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培养工作关系到学生本人,也关系其家庭,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高难度工作,需精、细、准。认定工作的结果直接关系着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开展、质量精准高效提升的大问题。近几年来,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学校资助中心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和思维,准确了解掌握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思想动态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确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个性化资助方案。如学院的小A同学,因父亲发生突发意外去世,母亲受到打击病倒,家庭经济由小康之家直接进入特困家庭经济之列,小A也由开朗自信转为阴沉抑郁甚至到了要退学的地步。学院根据小A的具体情况,安排专人进行心理辅导,作出适合的帮扶方案。经过学院的精准帮扶,小A办理了助学贷款,走上了勤工助学岗位,并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在学院的精准、细心、耐心的帮扶下,曾经阳光开朗的小A又回来了。走出困境的小A,笑容回来了,即将完成学业的他已经签了工作,只待走上工作岗位。小B同学因家境贫寒、父母生病,无力支撑其在校的一切生活开支,申请退学。学院得知小B的具体情况后,立即制订有效的帮扶方案,充分利用校、院的资助平台帮助小B,解决了小B的经济压力,缓解了小B的生活、学业压力,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带着感恩之心快乐上岗。

(二)  依托学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和实践基地,强化“授人以渔”工作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句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是早当家的孩子,他们普遍的压力来自家庭经济的不富裕,日常生活、学业成了他们的压力源泉。“授以鱼”的无偿资助形式虽然能够缓解贫困学生一时的生活所需,但也让部分贫困学生及学生所在的家庭产生了依赖心理,形成等、靠、要的心理;这种“授以鱼”资助方式,不能更好地解决受助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封闭、能力欠缺、成长意识弱化和缺乏感恩之心等问题。对于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舒缓,“授鱼”不如“授渔”。学院针对这样的普遍现象,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计“授渔”资助方案。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与学院的优质就业基地协作搭建就业实习平台、提供有偿助学金等方式,帮助、鼓励他们励志、自力更生,在受助、自助的过程中锤炼意志、提升素质、增长才干、增强抗压抗挫能力。同时,针对假期留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制订合适的帮扶方案,开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举办校外兼职能力培训,提升同学们的工作能力,提高同学们识别受骗的能力。不定期地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兼职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防骗意识,为之提供有效的兼职信息,既保证了招聘信息的真实有效,也最大程度保证了学生的校外兼职安全。学院依托校内、外勤工助学实践基地和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兼职岗位,有效强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立自助能力,既培养了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又有效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受助自助结合,发挥贫困学生“授以渔”资助方式的作用。

(三)  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探索“发展型”工作理念

高校是国家高级优秀人才的培养、储备基地和输送站,是国家人才的重要枢纽。在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进程中,要引导、教育贫困学生成长为一流的人才,以“保障、稳固性”的资助育人工作理念、方式解决不了当今时代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突破传统的资助育人方式和方法,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推动“发展型、创新型”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方法、理念,是我国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大势所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思维的转变,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提升资助育人“发展、创新型”工作理念的前提,是推动资助工作高质量开展的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