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困境及应对策略
作者: 尤立杰 张凌志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知识教育与思政元素结合的实践创新,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抓手。经过几年的建设,课程思政取得突出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打通“最后一公里”、教学设计不完善、评价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因此,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在加强顶层设计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多渠道、多方法、多措施完善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使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创新;立德树人;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77-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hig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achiev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the people. After the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s has achieved outstanding results, but there are also difficulties in opening up the "last mile", such as the imperfect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be optimized.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multiple ways, methods and measures while optimiz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 In a subtle wa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college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b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ng the people.
Keywords: colleg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politics
第一作者简介:尤立杰(1981-),女,汉族,黑龙江泰来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组组长。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及国际贸易。
*通信作者:张凌志(198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类专业课在重视知识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为规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课程思政建设确立了指导方针,明确了课程思政的任务、目标、课程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纲要》的出台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的行动准则。2021年国家开启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课程思政竞赛、示范课与示范中心应运而生,加快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为未来的课程思政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一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一) 课程思政内涵更加清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梳理、汇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帮助学生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2]。《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特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其有别于思政课程,是不同专业的知识理论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的实践创新,在思想政治内容输出中更多地呈现出隐性特征。而课程思政本质特征是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 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能力不断提升
青年一代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才培养逐渐向市场化倾斜,价值引领逐渐被淡化,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缺乏有效衔接。因此,如何将价值引领渗透到各科专业教学中去,成为了国家教育以及教师教学面临的难题,而课程思政则成为解决此困境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展开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不断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提升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觉悟与品德修养,增强了“四个自信”。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此外,各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设立了学校党委领导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协同一致,不仅有利于学校领导层及时了解一线课程思政推进现状,更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所需,及时调整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和措施,不但可以实现思想政治的价值引领,也保证了主流的意识形态在个专业课中的主导地位。
(三) 课程思政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逐渐深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一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课程思政中的理论地位,并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根本问题是课程思政的本质任务。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导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新时代青年全面教育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对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劳动能力、需求、社会关系、个性和人类层面上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提升人的各种技能,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能力。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理论根基,是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规定和必然选择。首先,坚持马克思指导地位是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重要的理论指导。教师需要具备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进行人格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修身立德、传道解惑。其次,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实事求是原则是新时代大学生对各种观点、思想进行甄别和过滤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能够深究其根源、分析其表象,立场鲜明地帮助当代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第三,运用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帮助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可以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既符合我国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四) 课程思政建设初具规模
在《纲要》出台后,2021年国家开启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示范中心的申报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各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热情。经过两年的建设,全国现确定课程思政示范课达到699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各类平台也开设了课程思政专栏,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思政专题网,新华网开设的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等。各类竞赛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两年来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高校分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竞赛活动。在国家层面上各类比赛也层出不穷,如2019年“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2022年度“觉醒杯”课程思政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建设使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地丰富,为后续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 课程思政实施困境
(一) 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关键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事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重要。但是进入新时代,世界环境复杂多变,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思维方式及心理上都与以往出现了很大区别。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育,也赋予了课程思政重要的历史使命。虽然从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课程思政走进每个学生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待进一步打通,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课程思政与实际教学活动脱节。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完成了顶层设计和教学体系建设,但在教学实践中大多停留在竞赛、比赛、中心建设等方面,而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实现课程思政的普及,“最后一公里”未打通。例如在各类比赛中,教师精心准备一节或几节的教学内容,由评委和专家进行评审,专家会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对课程思政进行评价,包括思政元素的合理性、与知识的相融性以及课程思政的显性与隐性处理的是否得当等。不可否认,专家评审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课程思政真正面对的受众是学生,在进行教法的精心设计后,能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能否吸引学生?能否与学生产生共鸣?这些问题还有待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验证。而且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能否实现整本教材的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有效、无痕融合,是“最后一公里”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次,大学生个体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运用多种方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较高,对教学内容、教师素质都较为认同,但在学习获得感上的评分相对较低[4],认为思政内容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帮助有限[5]。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两方面:个体需求满足和社会需求满足。但是我国传统教育视角主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重点,学生的个体需求却未得到足够地重视,从而导致学生课程思政获得感较低。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个体需求被满足的前提下,社会需求才能被正确建立。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中要以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切入点,解决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认识中的“为了谁”“我是谁”“成为谁”等问题,才能让学生思想得到升华,从而上升到社会需求的满足,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