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夏艳青 张伟孝

摘  要:地域性非遗文化传承为高校美育教学提供十分重要的价值。该文采用个案研究、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的方法,从目前高校美育实施的现状出发,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的美育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依托东阳木雕非遗文化,通过成立地域性非遗育人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开发美育教材、优化师资培养和丰富校园活动等方面分析学院将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美育教学取得的成就。既传承和活化地域性非遗技艺文化,实现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又弥补当前高校具体美育教学实践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地域性非遗文化;东阳木雕;高校美育;传承与发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81-04

Abstract: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provide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s of case stud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of Guangsha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Zhe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relies on Dongyang wood carv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stablishes the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constru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develops aesthetic education textbooks, optimizes teacher training, and enriches campus activities and finally integrates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e into aesthetic education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herit and activate the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culture,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aesthetics and educating people with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specific aesthetic education practice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g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ongyang wood carving;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eaching practice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非遗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互动共进研究——以东阳木雕为例”(2022SCG285)

第一作者简介:夏艳青(1990-),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木雕非遗文化。

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地域性非遗)是区域先辈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智慧结晶。形成具体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体现一定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价值。高校美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对人的全面教育,是为实现崇高的理想,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1]。美育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下,党和国家对美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突出强调了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以及对弘扬美育精神的殷切期望,并勉励美育工作者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中,是高校美育教育的创新之举。充分挖掘和运用地方性非遗文化的美育教育价值,对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研究现状

目前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的研究相对缺乏,通过知网检索以“地方性非遗,非遗文化”为关键词搜索,2022年以前学术期刊3 346篇,学位论文282篇;以“高校美育”为关键词搜索,2018年之前只有87篇,到2022年,学术期刊论文1 837篇,学位论文114篇。而以“非遗与高校美育”为关键词搜索2022年为止的学术期刊23篇,学位论文0篇。可见,非遗和高校美育依然是目前学术研究热点,但关于二者结合整体研究不足。

依据知网研究来看。

1)对“非遗走进校园”已有研究从研究层次分析较为泛化,较为集中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层面,从文化价值、技术传承等角度,结合具体非遗项目特征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区域性非遗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礼仪道德等育人价值的内在涵养,缺乏非遗传承人作用探讨。对于研究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一般学术论文,研究的深度、广度明显不足,导致其研究结果的学术影响力有限。

2)对高校美育研究比较局限于理论视角,注重宏观共性研究,将高校美育等同于德育或艺术教育来谈论,对现实美育状况的准确把握和深入分析不足,更缺乏对高校美育优秀高校案例的研究和经验推广。

3)对高校美育建设创新度探讨不足。地域性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可以作为优秀的高校美育教学内容走进课堂,走入学生当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树人,如何实现地域性非遗与高校美育课程融合的建构问题急需深入探讨。

二  地域性非遗文化在高校美育课程中的现状

(一)  高校对于地域非遗文化融入美育教育忽视

随着党和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将“改进美育教育”纳入深化社会改革的重大问题之列,美育的重要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高校纷纷投入到美育课程教育建设之中,同时对于美育真正内涵,如何开展却都认识不清,重视不够。2006年教育部明确指出,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高校,以及省属重点高校尽可能开好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2]。部分高校将艺术教育、艺术鉴赏等同于美育教育,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不是替代美育教育。一部分高校开设是开设了,但不注重结合本土化非遗文化,没有课本教材,课程内容简单,年年如此,学生乏味,老师敷衍,美育课程开设名存实亡。一些高校存在为办学目的功利性,学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课程让学生学好、学精、学深,其力度在学校就业提升,考研率提升。忽视美育教育,更何谈对利于区域优势结合地域非遗文化来创新美育教学,忽视学生美育陶冶情操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建立。这些都说明美育教育在高校教育地位的窘迫。

(二)  高校美育中的地域性非遗教学体系不完善

国家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滋润人的心灵。[3]”美育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方向上都要有严格地设置。但学校在音乐、文学、绘画等方面教材出版较多,但是对非遗相关的教材开发甚少,教学体系严重不完善。近些年,部分地方高校也开设与非遗相关通识课程,但是受基本教学场地限制,没有课本,也停留在理论教学,流与形式,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眼光、审美精神境界的培养。反而让学生对非遗产生古板、无趣的刻板印象。另外,对地域性非遗文化了解深厚的教师严重不足,非遗传承人在校时间有限,更多时间投入非遗作品创造之中,现场教学时间较难安排。再加上高校在非遗教学场地资金、设备投入较少,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整体而言,高校美育中的地域性非遗教学内容不足、师资欠缺、资金投入不足和实验场地欠缺等问题都限制了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美育教学之中。

(三)  高校美育教师对地域性非遗文化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目前高校美育教学主要在艺术设计专业、由人文学科教师担任,美育设置在通识课程中,很多学生和老师会把美育误以为艺术课、舞蹈课、文学课等,由于地域非遗文化知识面广、深,地域特征明显,很多专业教师也了解不多,能将地方非遗文化融会贯通美育教学之中更是少之甚少。如何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地域性非遗知识结构的美育教师团队,也是一个首要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力重视,积极支持高校开设各类“非遗课程研究班”,鼓励热爱非遗文化的高校教师、社会人士积极参加,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但学习的时间、成本都有限,对培养优秀非遗文化教师是漫长过程,对了解地方性非遗文化的高校美育教师的培养更是漫长的过程。

三  地域性非遗文化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美育实践

根据目前地域性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的各种问题,文章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的美育教学实践为例,依托东阳木雕非遗文化,发挥东阳木雕文化特色,在美育建设方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秉持“以美育人,匠艺化人”的美育教学理念,在学校美育工作建设中兢兢业业,砥砺前行,美育成果特色令人瞩目。重点以东阳木雕地域非遗文化融入美育教学中成立地域性非遗育人平台、美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和校园活动等方面分析浙江广厦大学在美育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将美育扩展到传承基地、文化产业创新等方面,不仅扩大了美育的内涵,又活化非遗技艺,在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为东阳及浙江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  成立非遗中心搭建地域性非遗育人平台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隶属于中国木雕之乡——东阳,是浙江省唯一一所职业本科高校。201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立志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而学院开设全国首个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校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东阳木雕教育与技艺传承新出路,为浙江培养一大批优秀木雕专业技能型人才。2012年学院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开办“工业美术高层人才高级研修班”,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办了“红木家具设计师设计创新培训班”[4]。为全国全省热爱木雕、专研木雕技艺人才提供交流和学习深造平台。

(二) 创新以地域性非遗文化为主的美育教学模式

“美育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进行美育的专门实践和空间保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要求”[5]。可见美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美育特点,使学生在美育教学活动中树立正确美育观,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构建传统工艺之“技”和现代设计之“艺”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以“活化非遗技艺,聚焦传统美学,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为育人理念,把传统工艺行业中的“匠艺文化”结合职业教育“1+X” 证书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注重工匠精神的美育培养。完善基于人文、 艺术、工艺技术、素质拓展三大课群为主干,以设计基础、造型工艺、 实践创作、工艺设计、材料技术和营销管理六个模块为分支的课程体系。以争做“育人高手、教学能手、应用巧手、科研强手和服务名手”为职业理想,积极投入美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课堂教学,通过多种的木雕艺术展览、讲座、艺人献艺和艺术创作交流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东阳木雕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互动参与性,使美育走进课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