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作者: 谢敏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社会出现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等现象。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思政课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根铸魂、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地方是引导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视角和途径,对于克服思政课“假大空”的缺点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做好地方建筑、艺术、民俗等文化资源的阐释工作,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应用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案例,提升其融入思政课的高度;还应用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困境的案例,提升其融入思政课的深度。
关键词: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意蕴;思政课;家国情怀;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93-06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e society has witnessed a lack of belief, confusion of values and other phenomena. This is an urgent need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ooting and shaping the soul and condens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place i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and way to guide students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has a positive role in overcoming the shortcomings of "false big spa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er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cal architecture, art, folk customs and other cultural resources, and give play to their role i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innovative cases of loc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mprove their integr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also make good use of cases of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excellent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improve the depth of their integr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words: local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impl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teaching path
作者简介:谢敏(1989-),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我国正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织、交融交锋。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下,社会出现信仰迷失、价值错乱、道德滑坡和丛林法则等诸多现象[1]。迫切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功能。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有着立根铸魂的基础性作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课程,需要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自觉;需要有培育中华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中,包含着鲜明的文化样态和地域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记述方式和表现形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浩如烟海的历史典故、气势恢宏的传统建筑、异彩纷呈的民间技艺及风情各异的传统习俗,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视角下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重要窗口和途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经验,具有实体化、可触摸化、具象化的特征,是本土思政课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以及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价值体系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否则脱离了具体形象支撑、特定空间承载、独特价值阐释的的文化讲述,只能是空洞而虚弱的说教。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思政课应认真挖掘地方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传统建筑和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从审美、德育、哲学等各个角度阐发其德育意义,发挥其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还应从“地方视角”出发,在观察和分析地方文化发展的困境中透视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困境,并形成对困境背后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树立起文化创新的意识。
一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一) 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地方作为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是与个体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联系最为紧密的场域。基于地方真实情境的教学能够有效促使学生知识经验的迁移,强化其对新知识的建构,推动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纵观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文化领域则表现为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方性文化与普适性文化之间的激烈矛盾。而这些矛盾又突出地反映在乡土社会中。放眼望去,大到城乡发展定位、小到地方建筑、饮食、服饰、信仰和风俗等都或多或少的遭遇到强势文化的影响、同化、削弱。正确看待并学会分析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的实际问题,关系到学生今后在面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时能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地方思政课可充分利用本土文化现象创设议题,并开展课题式的研究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矛盾观、发展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此解构西方中心文化论、文化一元论、文化普适性等观点。通过地方文化思维的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研读社会的基本方法与能力,还能为其知识的迁移奠定核心素养的基础,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 是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交织,使得社会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这就迫切的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合作用。地方各级学校的思政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应该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宏观层面的价值凝练,对其抽象的文字理解要通过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鲜活的生活叙事相结合,才能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生命力、直观性、生动性和说服力。例如,对于个人层面价值观中“敬业”的理解,可以通过挖掘本地的劳模、优秀志愿者、扎根基层的驻村干部的感人事迹,从“工匠精神、奉献、为人民服务”多个视角阐述“敬业”的内涵。对于国家的层面的价值观“富强”的理解,则可挖掘各个地方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从党、政府、社会及人民群众多个视角挖掘其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做的努力;对于“民主”的理解则可以通过地方抗疫、抗灾、城乡发展等来说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社会主义实质民主的内涵。地方精神中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等人们普遍认识的精神特质,具有较强的融合凝聚和传承的功能,因此密切结合本土的生活叙事、文化特征和文化表达习惯,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路径。
(三) 是培植学生家国情怀的需要途径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集中体现,是家国同构、爱国主义、本土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整合与超越,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①。家国情怀的形成需要经历从“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对国家”热爱。一方面,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是生成“热爱家乡”情感重要载体。地方传统建筑、风俗等文化资源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家乡独特的魅力,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地方舞龙”这项民俗活动为例,师生可从其历史渊源探究先哲信仰、情怀;从其形成历程探究文化交流;从其功能上了解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从龙的制作工艺感受工匠精神;从美学视角解读龙图案精神价值,探究其与中华民族的性格、道德修养的关联;从“地方舞龙+民俗旅游”中讲述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参与舞龙活动体验、参与纸龙制作、参观游龙博物馆等本土实践中领悟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乡土中包含的教育资源之广是令人赞叹的。这可令思政教师感到生活中无处不文化,无处不哲学,无处不教化。也可令学生感到生活种处处有学问、乡土处处是宝藏。师生双方在感受本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韵味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家乡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从而自觉扛起传承文化的大旗。另一方面,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是生成“热爱国家”情感重要途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的家乡”②。个体对国家的情感和认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家乡的依恋和归属意识实现的。家乡是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支点和具体途径,是培植家国情怀的沃土。
(四) 是推动思政教育话语转换的重要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思政课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接地气的中国式话语表达。导致了思政课政治色彩浓烈,缺乏生动性、说服力、感染力。而基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教学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充满亲和力、特色性、生活性,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话语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异彩纷呈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滋养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使其更加具有中国气派、本土特色、更贴近大众、更接地气。实现思政课由“宏观性话语”向“具象性话语”转变。例如,在讲解“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章节时,笔者将学生的视野拉回到当地的一个古村落中。位于闽西培田古村,选址在“枕山、环水、面屏”地带,“前有罩衫细水流,后有丘陵龙脉来”,切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自然观念[3]。而“村内古树环绕、林间书院林立、大小宗祠聚集、九井十八厅户户相接”。体现了培田人崇尚自然、注重家风、讲究“人合”的人文精神。浓厚的人文性叠加淳朴的自然气息,突出了培田古村的“天人合一”的儒家观念。在讲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教师从培田村“天人合一”理念引述到当今培田古村的“绿色生态保护+厚重人文开发”的发展之路,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使学生全面领悟“人-自然-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升华到我国“五位一体”生态布局政策,再点睛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时代主题上。实现思政课话语由“大框架”向“小支点”的一次转化,再由“小支点”向“大主题”升华的二次转化。这种将“宏观性话语”转化为“具象性话语”的方式,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和哲思性及说服力。另一方面,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哲思和生动表达融入思政课中,转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刚性表达为生活化的“柔性表达”。以闽西客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为例。客家地区的连城拳法,讲究“阴阳相间”“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借此可讲述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中“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观点。客家悬空书法中流露出的“不偏不倚,中和唯美”“对称之美”的观念,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可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量变与质变之理。课堂上教师可展示客家文艺的图片或者视频,带领学生感受民间哲学之“精深”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理性”间的碰撞,以“柔性话语”诠释“刚性哲理”。另一方面,地方性谚语、民间故事、传说和民歌等及其所运用的方言能够帮助思政课由“高大上”的话语表达方式向“听得懂、通俗化”的表达方式转变。例如地方方言中有大量的爱国谚语,对于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引导作用。甘肃天水一带说“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客家方言中也有“宁卖祖宗田,唔丢祖宗言;有树才有花,有国才有家;树高唔离土,游子思故乡。”在讲述这些日常谚语时,教师可使用地方方言,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转变严肃的思政话语为生动活泼的话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