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唐小毅

摘  要:课堂话语分析是外语课堂研究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也是研究外语教师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基于10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归纳教师在课堂话语中融入的高频思政元素,探讨教师如何使用话语主题连贯性,故事化叙事和意义协商的课堂话语策略,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英语教学实践中。在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如何提升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话语能力提出建议,以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外语教学实践;课程思政;课堂话语分析;话语策略;话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99-05

Abstract: 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 has been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in EFL classroom research,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how EFL teachers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10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high-frequenc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explores how teachers apply discourse strategies as thematic coherence, story narrative and meaning negoti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FL teaching practice. This study ends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n classroom discourse competence for English teachers, attempting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acti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FL teaching.

Keyword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strategy; discourse competence

基金项目:202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课堂话语分析框架下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无编号)

作者简介:唐小毅(1974-),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提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而课堂话语是将全方位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必由途径。本文以大学英语专业课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从课堂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课程思政的话语实践和实施路径,期待为高校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启示。

一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专业教学:课堂话语分析的视角

课堂话语是课堂情景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2]。其既是学生内化知识、协商意义的过程,也是展示教师知识、理念和经验的过程[3-4]。在外语语境下,话语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手段,课堂话语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本身。课堂话语分析(Classroom Discourse Analysis)是对课堂话语结构、生成及教学功能的综合分析[5-6]。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者和内容设计师,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课堂话语策略,以话语为载体不断促成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意义协商,最终引导学生习得语言知识和正向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7]。课堂话语作为连接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桥梁,促成了三种教学要素的相互融通,既关系到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和理解,也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话语具有沟通教学各要素的媒介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一)  价值引领

黄国文[8]认为,任何话语都有价值取向,表达或隐含一定的价值准则。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价值引领在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而且必须坚持[9]。英语作为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学科领域,学生难以避免对语言意识形态的甄别,人生价值观容易受西方思潮影响。英语课堂要依托教师和学生的言语交际来架构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教师通过植入中国思想和传统文化元素创设融通中外的课堂话语语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确判断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

(二)  双向交互

话语只有在互动中发生关联才能共享意义。例如,Grossman[10]提出了通过课堂话语培养公民意识,主张在教学中构建有思维的课堂话语,启发学生解释,推测和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互动与话语参与中树立公民意识。语言是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态,在“说什么,如何说,谁在说”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充分给与学生话语权重。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应以“协商话语”代替“权威话语”,通过和谐互动的方式输出主旨话语,促使学生在语言专业学习过程中提高道德修养,突破专业话语和政治话语“两张皮”的困境[11]。

(三)  共识达成

课堂教师话语具有多元功能,包括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社会意识和素养[12]。Reznitskaya等[13]在研究中指出,有策略地使用课堂对话有助于学生内化理性过程,从而在课堂话语交际中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抽象话语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话语影响学生对价值理念产生方向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养成思辨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对课程思政教育的一种理性共识[7]。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选取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10位老师的英语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为研究对象,这10节课都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跨文化交际、翻译与文化和商务写作等课程。本研究采用自然调查法,对公开示范课进行课堂观察和录像,并对课堂录像进行文本转写;基于课堂录像和转写的文字资料,标注和统计课堂话语中的高频思政元素,并对每一次课堂互动进行编码和情景分析。本研究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着力探讨以下问题。

1)英语教师在话语实践中呈现的思政元素框架如何构成?

2)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时主要采用哪些课堂话语策略?

三  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框架构建

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是从各门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知识体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根据10位老师的课堂话语中出现的思政元素频次进行分析和归类,核心思政内容大致分为五大类属:①中国优秀文化理解与传播;②批判性思维;③认同与自信;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这些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

英语视听说和商务英语课的两位教师,通过阅读西方媒体对世界各地新冠感染疫情播报和中国动态清零政策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识别英语文本中的多元立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商务英语课教师在课上对比中西方职场着装要求;商务写作课教师强调回复客户投诉信时要遵循礼貌优先原则;英语教育概论课教师则以叶澜教授为例引入一堂好课的标准,引导为人师表的信念,这三节课都适时融入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政元素。

翻译与文化课和跨文化交际都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和讲话作为翻译素材,引导学生对我国国情和社会制度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英美概况课用CGTN的“精准扶贫”系列视频作为开课导入,而综合英语课讲述西方节日圣诞节故事时,融入了中国清明节的孝道和寻根文化。英语报刊选读课上让学生观看TED演讲之“中国的‘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阅读语词汇课教师让学生翻译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名句,这些课程都将思政点落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学生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综合英语课上精读课文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友爱,阅读与词汇课中赏析的文学作品《简·爱》(节选),塑造了女性独立人格和平等自爱的形象,教师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和自由的思政元素。

这五大类属思政元素,契合《大学英语学习指南(2020版)》[14]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英语课程思政承载的育人功能。

(二)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话语策略

在英语教学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要避免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生硬地带进课堂,而要结合专业知识,巧妙运用课堂话语策略,充分发挥话语的主题连贯性,故事化叙事及意义协商,化思政之“盐”于课程之“水”,促进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

1  话语主题和主题连贯性

有研究者发现,清晰的话语主题线索有助于建立有效的话语过程并获得良好的话语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课堂话语应具有很强的主题逻辑和连贯性,因为话语主题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主题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语言、逻辑和认知方面的示范作用[15-16]。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出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话语内涵,通过搭建教学支架来引导学生的价值思考方向,促进学生理解思政话语中的重要概念和意义表达,实现思政话语和专业话语相融合。

在综合英语课上,教师在完成《圣诞老人的拜访》课文讲解之后,让学生分组扩展讨论节日的重要性。教师导入活动主题:As we learned from the text that Christma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the west, like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 Many festival celebrations focus on cultural or ethnic topics and seek to inform people of their traditions. Now I would like to name a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Qing Ming. It is a time to remember our ancestor and deceased family members. Qing Ming festival reinforces Chinese ethic of filial piety. Can you tell more about Qing Ming? How do Chinese people celebrate it? What are the special food of Qingming?

教师通过引入清明节的孝道文化来推动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需要节日,紧扣单元主题“Festival”,在语言学习中融入了传播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政元素。教师的独白式讲述话语,符合主题的相关性,表达的逻辑连贯性和语言的准确丰富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