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作者: 韦艳美 李品和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0

摘  要:近年来,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其效果也是最佳,但是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技巧也很考验教师的水平,案例的选取、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及课后的总结提升都需要教师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改革创新进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取得实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作者认为高校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注重从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中组织学生讨论及课后总结和归纳这几个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104-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effect is also the best.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skills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also test the level of teachers. The selection of cases,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implementation in class and summary and improvement after class all require teachers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has achieved effective resul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needs to be further perfected and improve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areful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the organization of students' discussion during class, and the summary and conclusion after clas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quality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研究——以《概论》课为例”阶段性成果(2022GKSYGB02)

第一作者简介:韦艳美(199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大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以研促教”“教研相辅”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发展的热点和前沿课题。

一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依据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围绕单元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既有利于教学内容又能激活学生主体性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案例,然后围绕这一个案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设置一系列与单元教学内容具有联系性的学习思考题,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探究能力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法中坚持以案例贯通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过程,将案例有效整合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经济性和一致性,从而构建高效简约的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选择范围较广,现实中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案例的教学素材。当然,这里的案例不仅仅是教材内容里面的素材[1],可以是立足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件作为案例素材来进行创设。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层次性和逻辑性,学生能够围绕案例的发展情节构建思维导图,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案例教学法属于情境教学的范畴,因此,在选择案例的同时也是为学生创设情境。所以,案例的选取应该贴切学生的实际,要求是学生可感知可体验的情境,学生亲身体验情境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也能够更加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激情。因此,案例教学法有效破解了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繁多,教学任务重的难题。

二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应用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授的连贯性、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性、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体体现如下。

(一)  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授的连贯性

思政课精彩授课的关键是要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教师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先后进行授课,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认知水平还不够高,那么思政育人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通过案例教学法,使课堂活动有了一个轴心,教师围绕这条轴线对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情境,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情境环环相扣,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明朗起来,知识点之间衔接自然而连贯,案例的主线引领学生理解整个课堂发展的逻辑顺序与前后关系,新旧知识之间紧密结合,使学生能顺应多元环境[2],温故而知新,大大增强了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二)  有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思政课丰富的教材体系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要注重讲究教学的连贯性,教学缺乏连贯性或者教学环节不流畅,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会给学生造成困扰,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围绕案例开展教学,主题明确,各个情境环节有效衔接,这给学生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摆脱了冗杂情境的困扰。对学生来说,这种连贯的情境与知识的融合,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又可以归纳总结知识,调动多种感官去理解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教师来说,教师可以从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进一步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特点。教师对案例教学运用越熟练,越能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3],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双方都能够流畅地进行,因此,高效流畅的课堂就构建起来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  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究性

案例教学法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的展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案例的生活性和丰富性能够有效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以高度热情的学习态度参与到情境探究之中。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和教师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提高其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困惑,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在传统教学课堂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忽略能力的提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掌握了本领才是自己的[4]。教师善于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案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情境探究,增长学生们的见识,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让学生禁锢在自己预设的答案中,而是要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让学生去体验多种丰富的情境,总结归纳知识。

三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

(一)  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及情境案例选择等。教学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一方面,这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工作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

教师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全面深入分析学情、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前研究,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根据学情、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情境案例。

1)教材分析。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是教师转换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离不开教材内容,坚持“教材内容为王”原则,推进教学实施。

2)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年龄特征进行情境创设,情境要具备合理性、科学性。大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积累不够,“思维认知还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缺陷也是优势,因而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话语权需求”,学生对未知的情境、知识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将有助于教师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学生现有的水平能够对具体问题作出简单的分析,但知识间内在的联系还未能够全面掌握,也就是说学生只是有了感性认识,还不能够提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还不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尚未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分析学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案例教学法的追求目标,情境的创设和运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入分析,也就拥有了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对课堂就更有把握,因此,分析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效果。

4)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事关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不偏不倚设置教学重难点,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基础。一要吃透教材内容,二要深度分析学生学情。教学重点是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是达成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困惑学生的难题,难以掌握的技能。因此,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克服难点。

(二)  案例教学法的课中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法运用得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要求需要明确具体,做到胸有成足,才能促进案例教学法的高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