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亚国 刘晓茜摘 要: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革命基因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要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相关特色课程和专题报告的育人功能;要积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将红色文化资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内涵,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185-04
Abstract: Red culture education is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o remember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remember their mission, inherit revolutionary genes and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red cultur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constantly innovat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ean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red cultu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levant characteristic courses and special reports. We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to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We should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make college students receive imperceptible education in activities.
Keywords: red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heritance; classroom teaching; social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一般课题“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21GYB186)
第一作者简介:刘亚国(1979-),男,汉族,湖北云梦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及教育学。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征程中保留下来的宝贵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历久弥新,是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教科书,也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是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区之一;是最早开展农民运动、最早组织农民暴动和建立农民武装的地区之一;是最早建立县级革命政权的地方之一;是最早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组建能机动作战的正规武装的地方之一;同时也是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深入挖掘河源红色文化的内涵,探究河源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将河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加强河源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革命基因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河源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河源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大革命时期,在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和刘琴西等革命先烈的率领下,河源革命群众踊跃参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27—1928年初,紫金和龙川先后举行震撼东江的“四·二六”武装暴动和鹤市暴动,在农民运动领袖彭湃领导下,创建海(丰)陆(丰)惠(阳)紫(金)、五(华)兴(宁)龙(川)、紫(金)河(源)等革命根据地。周恩来、彭湃、徐向前、叶剑英和阮啸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领导过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源是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根据地。河源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积极探索河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积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学习之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相关特色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效增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 将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教学
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思政课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涵盖了革命战争年代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流血牺牲与勇往直前,也囊括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追求幸福生活和国家富强的勤劳奋斗与锐意进取。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也能够突出党史国情教育,更能够在锻造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在红色文化资源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班级研讨式教学和情景式案例教学,激发大学生参与育人过程的主体意识。
1)班级研讨式教学是建立在理论研讨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采取研究、探讨的方式去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先有教师带领大学生围绕所需要探讨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然后在课堂上师生们集中进行理论探讨,互相交流和分析彼此的研究成果或学习心得。这种方法把理论学习、交流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师生间相互交流与启发,更为全面地了解红色文化资源。
2)情景式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堂上再现历史上的红色情景,通过视觉冲击唤醒参与者与旁观者内心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情景教学的主题既可以围绕革命战争年代感人至深的红色事迹开展,也可以选取和平建设时期的相关题材铺陈开来。情景式教学的优势与实践教学略有重叠,那就是能够以生动的角色形象和情景氛围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内心情感的共鸣,进一步带动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 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思政旨在建构起不同学科所属的课程与思政课相融互通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形成一股强劲的育人合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不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激发和调动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使高校课程体系都体现出思政色彩和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提出更加凸显了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育人导向。
近年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积极探索,将高校德育工作与理工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各类课程结合起来,有效激发了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构建起高校全课程育人的大格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老隆师范学院将经典的红色歌曲、舞蹈、戏曲等融入音乐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计划把河源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融入研学旅行实务等课程,以“河源红色文化”为主线,利用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等“东江三杰”事迹、紫金县“血田”遗址、苏区镇、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福建会馆等地方优势资源,把河源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结合,紧扣住历史和现实的主题,策划研学路线。
(三) 积极开设红色文化课程和专题报告
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3]”。高校要积极开设红色文化主题的选修课程,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专题报告,系统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高校要深入挖掘校史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中就蕴含着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存在许多感人至深的奋斗史迹,体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先进知识分子为培养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需的社会主义人才,在教育战线上作出的殷切奉献。通过红色校史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饱含家国情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红色校史中蕴含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精神,能够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和品行,能够让大学生为自身是高校的一份子感到自豪。
二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补充。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4]。实践育人是指大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联结理论与现实、校园与社会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5]”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品格的重要方式。
(一) 广泛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渠道。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促进自身的社会化,还能够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增强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等,最终提升其能力和素质。第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经之路。广阔的社会大舞台是大学生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与社会接触甚少,尤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国情、文化等认知和体验较少,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缺乏、知识结构单一。毛泽东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7]”因此,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意识到自身知识、能力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成长。红色社会实践主要体现在探访革命老区、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志愿服务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河源市委老干部局共同主办“传承红色基因”“追寻红色记忆”“赓续红色精神”等专题学习访谈活动,组织师生代表走访和采集老战士欧阳枚、梁顿纪、罗培章等河源本土老战斗英雄和杰出校友张增文、李树等党员前辈的先进事迹,制作成图文和视频学习资料,在校内外官方媒体和平台滚动播出,以“一个故事”“一个主题”为切入点,通过走访促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带动全校师生学习和发扬前辈们战斗和奋斗精神,营造学榜样、作表率、争先进的良好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