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时代金融衍生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赵大坤
摘 要:数字化浪潮赋予金融衍生品市场全新的发展视角,呼唤科技驱动的“智慧教学”新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适应性、仿真度、数智化不足等诸多弊端相比,“一主四联”数字化综合实训平台呈现出与数字金融生态圈更为贴近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基于此平台所推进的期货及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则具有开放共享、智慧赋能、融合创新的特点,能够为金融衍生品领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利的培养环境。
关键词:数字金融;金融衍生品;实训平台;实践教学;智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03-04
Abstract: The tide of digitalization gives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a new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and calls for a new model of "smart teaching" driven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many disadvantages in tradit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uch as adaptability, degree of simulation, lack of digital intelligence, etc., the "one master and four links" digital comprehensive training platform presents a virtual simulation training environment that is closer to the digital financial ecosystem. The reform of futures and related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promoted by this platfor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sharing, intelligent empowerment,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favorable train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erivatives innovation talent team.
Keywords: digital finance; financial derivatives; training platform; practical teaching; intelligent teaching
“十四五”规划要求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未来对金融类衍生产品进行风险对冲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互换、远期、场外期权等业务的开展,极大满足了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个性化需求。《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据驱动+科技赋能”是期货市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金融衍生品融为金融市场肌理,数字驱动行业发展,使得“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明显提高,拓展了现代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1]。数字与衍生品行业融合发展为“产业为本、金融为用、科技创新”的行业生态圈,作为金融专业“标配”的金融衍生品课程也应开展探索适应性教学方法改革,注重转型案例、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探究与数字金融时代发展联系更为紧密的实践教学模式[2]。
一 金融衍生品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金融衍生品课程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跨学科、实践性特征,需要注重教学内容“宽与专”的协调与平衡,衍生品行业人才应具备理性观察和缜密思考的职业素养,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理解中国本土和现实问题,融会贯通交叉学科知识,应对瞬息万变的衍生品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3]。各高校在深化实践教学内涵式改革方面均有所侧重,传统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重模型而轻机理”“重理论而轻案例”“重传统而轻创新”问题有所改观[4]。多所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安排上,结合行业特点注重融入衍生品设计原理、具体应用场景、市场运行机制等,并针对学生特点对实践项目进行了差异化设置。教学工作者也在探究中反思,丰富实践教学的仿真度、外延性和数智化已成为共识。
高校金融衍生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高校衍生品课程内容多参考西方教材,对中国衍生品市场环境介绍偏少,学生在实训中对于国内主要品种的交易实践理解不深;在定价模型教学中,强调参数对定价结果的影响,期权价值及影响因素在真实市场条件下的应用性不强,学生在实操中也难以把握要领;在实际操盘训练中,多是结合实训平台开展的模拟交易,与金融工程、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忽视了跨学科实践项目设置的交叉融合性;期货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专业机构持续加大投入且日渐成熟,但是智能型实践项目不足,教学平台的科技赋能效果不突出,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二 构建“一主四联”数字化综合实训平台
金融衍生品数字化综合实训平台涵盖了财富管理、量化投资、风险管理和智能投研等多个实训模块,便于教师开展跨领域合作开发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不同专业岗位的实操流程,呈现与数字金融生态圈相贴近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以衍生品市场为主体的教学模块相互联通,可以进一步探索 “联讯、联赛、联业、联媒”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 情境式教学打牢基础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将理论课程内容按照期货公司业务开展需要进行设计,将实验教学体系结合情境教学特点进行重构。采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活动,引入智能云端虚拟实验平台,利用“大数据+BI”技术动态汇集学生学习数据和绩效考核用表,实时生成可视化的考核结果。借鉴企业常用的绩效考核办法,在考核指标中增加交易深度、风控效果、业绩对比等环节,体现智慧便捷、多元交互的考核特点,让学生提前感受行业环境和职业情境,为未来发展奠定身心和能力基础。
(二) 资讯精炼解读开拓眼界
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多视角、全维度的信息资讯捕捉和解读能力非常重要,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是如此。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引导作用,其定期举办的各类会议和论坛由业界嘉宾分享观点,提供了时效性极强的行业资讯,是分析期货市场动态的重要信息源。但是资讯庞杂易变,如何精炼信息并进行解读往往成为期货学习者的困扰,可以使用Postman或Python调用API接口实时获取期货资讯和交易信息,以专业视角融合AI算法针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优化投资策略[5]。
(三) “课赛+课证”融合提升素质
虚拟仿真交易平台涵盖国内众多衍生品种,具有“历史+实时”行情,可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竞赛参数,具有品类广、功能多、项目全的特点。以仿真交易平台为基础组织校内实操竞赛,能够增加课程的竞技性和体验感,有利于在高校中扩大衍生品市场的宣传力度。国内主流赛事多与机构开展合作,有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获奖后能够进入行业实习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期货行业有严格的从业资格要求,实训平台拥有丰富的视频案例、模拟题库、实务项目等教学资源,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实施“课证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联赛”模式将竞争意识培养、进取精神锤炼、团队协作训练、职业素质养成融入其中,有利于培养实务型人才。
(四) “跨市+跨链”案例拓展技能
数字化实训平台在云上搭建,以网络方式登陆访问,在线客服可根据账户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实时帮助,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设置,将所需模块纳入实践流程中,为涵盖衍生品交易的综合性实践提供支撑。此外,内置实训模块与金融市场实时和历史行情相链接,能够生成多品种价差图、交易损益图、风险度量图等可视化工具,为套期保值、套利交易、资产组合策略分析提供参考。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初、中、高难易程度,分别以案例分析、案例仿作、策略设计三种方式安排实践训练,也可以根据实训目标灵活构建资产配置方案或量化投资模型。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关联密切,强调纵向深入分析,通过深度挖掘产业链相关实务案例,利用“仿、用、创”机制,让学生选定感兴趣的衍生品,深入分析产业链关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设计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市场实践检验风险管理效果[6]。“联业”模式将产业动态与实践紧密相连,要求学生对于经济基础理论、产业关联逻辑、投资环境变化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升其商业推演和决策判断能力。
(五) 触媒素材建设便利推广
短视频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获取形式,也是新教育模式下传统实训的补充,触媒素材库可以涵盖录屏、微课、视频剪辑等多种形式,发挥其时间短、内容精、相对自由、便于推广等特点。开发与教学系统相衔接的触媒资源库,邀请“Z世代”大学生参与进来,共同丰富取材渠道,运用自媒体技术,将投教宣传融入校园文化,实现更加自主高效的学习体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复杂性往往成为初学者的顾虑,通过增加智慧化的人机互动环节,提供类型丰富的多功能终端学习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初学者的体验感和学习效率。“联媒”模式与学生日常生活最为贴近,潜移默化地将创意思维融入学习过程中,当阶段性成果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会推动团队成员走向更广阔的职业发展舞台。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期,将迎来以金融科技驱动、多场景、智能化发展的全新数字金融时代,金融科技也将推动风险管理精准性显著提高。基于上述行业变革,以数字化综合实训平台(图1)为依托,打造数字化金融衍生品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活跃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深度挖掘产业链案例,设计融合资讯、竞赛、案例、实操为一体的实训教学项目,利用多维度的情境式教学丰富学生学习体验。通过将数字化技术融进实训中,以数据挖掘、量化投资、智能投顾为切入点,实现资讯共通共享,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三 依托期货综合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期货市场迎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推出,使期货行业监管与政策体系更加夯实,也对期货从业者提出“一专多能”的职业能力要求。在期货综合实训教学平台中,增加数字化、智慧型、创新式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财经”人才。
(一) 利用行业资源,提升衍生品认知
期交所为了适时推出产业发展需要的衍生品,对于具有现货基础、行业充分竞争、高标准化程度的大宗商品都会进行深入研究,借此扩大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期货公司也会积极了解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如何将期货业界所积累的深刻行业洞察力,形成知识源和信息流,支持企业在变局中实现稳健运营,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努力的方向。
中国期货业协会提出了多项“人才兴业”措施,在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上期所打造期货大讲堂、上海衍生品论坛等多样化活动助力创新型期货人才培养;衍生品学苑则是郑商所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推出的典型期现企业案例、模拟交易平台、模拟交易大赛已颇有影响力;大商所期货学院不仅面向产业服务会员,还积极开展高校人才培育项目;中金所期货期权学院开展了大量现场投资者教育活动,推出多功能综合型一站式网络学习平台。借助广泛的行业力量将期交所信息资源引入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交易规则,对衍生品市场最新发展有所洞察。以期货交易制度实践教学环节为例,以交易手册或宣传资料为蓝本设计实践任务,学生在具体品种和行业探索中广开视听,完成资料整理、规则分析等实践活动。透过标准化合约和交易规则,使学生意识到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内驱力,自觉树立起服务市场主体的使命感。而利用期交所的短视频资源,开发与实践教学相衔接的触媒资源库,也是新教育模式下传统实训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