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作者: 马宁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提高思想站位,正确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教育培训,促使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育人合力;深化教学改革,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多样化实现途径;创新评教机制,将价值引领纳入任课教师评教体系中来;实现内外联动,在全校范围内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36-05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standing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well as the commonality and individuality,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three-dimen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encouraged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form a joint force in educating people, deepen teaching reform and encourage secondary colleges to explore ways to diversify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their ow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novat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corporate value guidance into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realiz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inkage, and create a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throughout the school.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reform in education; education system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乡村振兴和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大量知农、爱农、学农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只有像重视思政课程一样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提高思想站位,正确处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提高思想站位,认清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最早起源于上海。早在2005 年,上海教育系统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教育理念,即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并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课程思政”试点,充分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此后学术界掀起了课程思政研究的高潮。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成为指导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讲,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要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二是不同类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而课程思政并非特指某类课程,指的是所有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过去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包括农学在内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来说,由于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在实践中导致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孤岛”困境,思政课因为脱离学生专业实际而陷于空转境地,专业课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价值引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非常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航向,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变“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才能发挥思政课在价值观引导中“群舞中领舞”作用,同时凸显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在价值观培养中“共舞中共振”效应,从而提升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还要处理好不同类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3]”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设置大部分都围绕农学展开,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力相对较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要充分借鉴国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普遍经验,同时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符合农业院校办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独特路径。

二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全校所有课程,单靠教务处一家之力很难推动,只有在学校层面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才能有效整合全校力量,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因此,高等农业院校有必要在学校层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可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兼任,副组长可由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组员构成包括宣传部、组织部、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研工处、团委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院长,秘书处可以设在教务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行业类高校,高等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缺乏综合性大学或文科类大学那样强有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支撑,因而应特别注意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辅助作用,吸收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负责人进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织并动员全体思政课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来。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来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根据农业院校的特点,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所谓全方位,指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覆盖全校所有课程,教学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覆盖,全课程覆盖,最终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大好局面。所谓多层次,指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尤其要针对主体学科的农学专业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做到农与非农不一样,本科与研究生不一样,大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谓立体化,指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要聚焦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充分运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两大载体巩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覆盖。通过加强顶层设计,确保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有方、组织有序、行动有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三  通过教育培训,促使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育人合力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是关键。必须要使全体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政课教师的“专利”,而是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政治责任和使命。思政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但其局限也很明显,即缺乏对授课对象专业的深入了解,即使是出身农村的思政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对农学相关专业知识了解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无法结合农业院校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与此相对应的是,专业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缺乏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要的理论功底,这种情况下专业教师即使想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很难找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切入点。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工作部、党校有必要联合举办课程思政专题研修班,邀请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对全校专业课教师分批次进行集体培训,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使之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共建,深化与各学院的联系,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定期邀请农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院举办专题讲座,普及农业基础知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工作部也可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青年学者论坛、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

为了促使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育人合力,高等农业院校可以探索开设联合课程与联合课堂。所谓联合课程是指思政课教师联合专业课教师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通识类课程,思政课教师从宏观角度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专业课教师则从中观和微观视角阐述行业领域的变迁与成就,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振效应。上海作为课程思政的发祥地,自2014年起,就酝酿推出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和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等通识类课程,均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大学生关切,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门课[4]。所谓联合课堂,是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上一堂课,围绕同一专题,通过分工协作,从各自学科视角分别进行讲解和对话,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如江南大学思政课教师在给该校食品学院本科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专门邀请食品学院教师进入思政课堂,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形势,使学生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学习并掌握了辩证法的精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