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析
作者: 张丽芳 翟玮玮 刘杰
摘 要:基于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生源多样化的背景,在分析当前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前提下,该文提出通过构建团队成员协作方式,创新思政元素挖掘的路径,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搭建考核评价内容,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探析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为食品类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可借鉴的经验总结,并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团队成员协作;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3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food industr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tudents. On the premise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food specialty cours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explor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by building a team member cooperation mode, innovating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ining, integrat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build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content, to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for food specialty courses, form the experience summary t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other specialty courses.
Keywords: food special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orm path; team member collaboration;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次大会是课程思政工作建设的缘起。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3]。《纲要》的印发为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工科类专业课程虽历经几年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发表的文献呈现量大、面广的特点,在思政元素挖掘、融入路径、效果评价等方面,为工科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借鉴,但这些文献也指出工科专业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仍然存在教师思政意识有待提高,思政案例重复使用,教学方法单一,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两张皮”等问题。这些问题使课程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不但挫败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问题已成为专业课程育人的难点。
本文针对工科食品类专业在育人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分析了食品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必要性的基础上,找出课程在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旨在为食品类课程或其他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经验借鉴。
一 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 食品工业转型升级,加大课程育人成效势在必行
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亟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作为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应承担重要的育人责任。因此,专业课务必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自2020年食品工业受到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以及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逐步削弱了食品工业原有优势,在资源和环境多重约束下,促使食品工业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以促使食品工业尽快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企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4]。在该背景下,食品企业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术技能,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他人能够良好协作的能力,以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意识等。作为育人育才主阵地——课程,除专业知识要紧跟行业发展外,思政建设也亟需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将党政方针、时代楷模、行业动态、企业文化和典型案例等优势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以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观,保障学生可持续发展,满足企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食品工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家庭对孩子的期盼,决定着课程教学必须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
(二) 高职生源复杂多样,落实课程思政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职生源复杂多样的背景下,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课程落实思政育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生源结构日趋复杂,有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有来自社会(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中职、高中的学生[5-7]。多样化生源在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知识需求、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8]。如来自高中的生源虽自我约束力较好,但长期以来心理上承受较大的压力,导致他们进入高职后,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致使进入学校后进取拼搏意识薄弱,亟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内驱力。来自中职的学生虽个性鲜明,但自我约束力,学习能力较弱,当他们进入高职时心理调试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奉献精神,需要教师通过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奉献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来自社会的生源虽然能够有较清晰的职业目标,但受到来自家庭、社会,以及自身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影响,在后续学习过程中长时间情绪处于低谷,需要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总体而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规划不清晰,协作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问题。以上种种,亟需在授课过程中将育人与育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 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团队教师结构不合理,协作力不足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产业所需,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9]。在“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有效解决教学系统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9]。其中,教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组建教师团队,群策群力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保障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但目前较多的课程团队存在结构不合理,协作力不强的问题。而造成团队教师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课程团队教师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教师来自同一院系,而这些教师受到认知的限制,在思政元素挖掘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力上薄弱,影响课程育人成效。此外,由于团队教师工作繁忙,团队建设目标不清晰,活动形式单一,导致团队活力不足,协作力不强,团队在课程建设上发力不足。
(二) 课程思政案例虽多不精,育人成效不足
课程要使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关键是教师要以课程思政目标、专业知识为依托,挖掘与课程内容深度契合的思政元素。但目前课程虽有思政目标,但每门课程各自为营,究其原因为缺乏系统的专业思政目标到课程思政目标的顶层设计。导致专业教师往往根据经验确定课程思政目标,致使思政目标不聚焦,也导致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不能很好地形成合力,支撑专业总的思政目标。正是专业课程思政目标不聚焦,导致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时,涉及的思政元素面广、量大,导致思政案例虽多不精,且与专业知识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也由于专业教师受到认知的限制,专业教师所挖掘到的一些典型思政案例雷同,致使这些案例在不同的课程中重复使用,也造成课程育人成效大打折扣。
(三)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成效不显著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教学方法得当,才会使教学达到预期成效[10]。食品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授法,虽然该种方法能够有效大幅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目前高职学生厌学情况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控力薄弱,不愿意长时间坐在教室里上课等问题。教师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千方百计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但仅使用讲授法,会使课程育人成效达不到预期目标。“三教”改革中提到,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良好的教学方法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依据学生学情、专业知识特点、思政元素特色精选教学方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课程特性的教法,以保证课程育人与育才同向同行。
(四) 考核注重学习成效检验,综合评价难体现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课程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规范而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专业课程的考核涵盖了平时出勤、作业、实验和期末测验等,但这些考核内容中不涵盖课程育人成效的检验,导致很难全面评价学生。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难检验,使得考核内容中没有育人成效的考核。当前,考核仅考察学生表象及知识掌握情况,例如学生考勤方面仅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内容仅是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仅评定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期末测验也仅考核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考核形式虽全,但内容不足,导致综合评价难体现。目前,大量的专业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有目标、内容,而缺乏了考核,势必会影响课程思政的建设。
三 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 优化课程团队,提升教学能力
“三教”改革的内容包含“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而教师改革是核心,只有“教师”改革到位,才能持续地推进“教材、教法”的改革。而教师的改革需要从更新教师理念入手,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良好的课程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教学团队的关键是结构是否合理,团结协作是否紧密。结构合理、协作紧密的教学团队可以发挥不同教师的优势,提升课程育人成效。为形成优势互补的课程团队,成员应包含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教师。专任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可以围绕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目标、学生学情挖掘思政元素;思政教师可以提供思政素材,与专业教师研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入的方式方法,同时可把控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向;企业教师除提供企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外,还可提供企业能工巧匠的思政案例,行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品牌故事等,三方协作,助推课程育人,助力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团队成员间强有力的协作,最大程度保障课程开展育人、育才教育落到实处。为增强团队协作,课程负责人组织团队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企业实践锻炼,通过与企业教师间研讨,挖掘更多的思政素材。以上是不同成员的基本任务。在不同教师明确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团队成员不同职责,通过构建专“专、思、企”三级梯队得以实现。例如,在三级梯队教师的任务是收集思政素材。该梯队主要是企业教师,可选取学生就业占比较大的焙烤、乳品、肉品和饮料企业,主要由在企业从事技术或管理的已毕业学生组成,以保障准确、快速获取思政素材;二级梯队教师的任务是筛选和挖掘思政素材,主要由青年专任教师和思政教师组成。一级梯队教师的任务是严选、精炼思政素材,找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契合点,主要由品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和思政教师组成。由一二级梯队成员组成的团队,共同制订培训、课程研讨、集体备课的计划,通过循环往复的研讨、实践、再研讨,找出最佳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方式,找准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此,构建松散且紧密合作的“专、思、企”三级阶梯的团队,有助于教师形成合力,解决思政元素挖掘,以及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难的问题。为落实课程育人与育才提供根本保障(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