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像理念下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三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作者: 吴萍 朱志平

智慧图像理念下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三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0

摘  要: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新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聚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艺术设计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多元融合式培养,构建以“智慧图像”为内核理念,智库(培养资源)、智育(培养路径)、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内容的视觉传达设计“三智”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打造多元化式的思想聚集平台,深度挖掘和运用“智库”资源,建立人才培养理念自我革新机制;第二,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具有“互联网+”功能的“智育”平台;第三,通过多维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跨专业项目实践融合素养的设计专业“智才”,用“社会和市场需求介入”的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以设计成果和效用检验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智慧图像;“三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艺术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58-05

Abstract: Facing the grand strateg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needs of the people,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specialty aims at the forefro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key fields, focuses on the multiple and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rt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nstructs a "three wisdom"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ith "wisdom image" as the core concept, think tank (training resources), wisdom education (training path), wisdom talent (training goals) as the core cont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diversified thought gathering platform, deeply tap and use "think tank"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self-innovation mechanis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s; Second, we nee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 trend of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focus on building a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latform with the function of "Internet plus"; Third,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we should cultivate the "intelligent talents" of the design specialty with the qua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practice integration, innov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with the concept of "social and market demand intervention", and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the design results and effectiveness.

Keywords: intelligent images; "three wisdoms";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rt colleges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1]。在“新艺科”转型发展的窗口期,面对设计人才培养的时代新需求,作为设计学科的基础专业建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团队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和深入实践。着眼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长远发展,打通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学生创新各链路,研究构建“新文科”视域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在信息技术与计算科学时代,以大数据、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艺术表现与信息技术不断交融,设计学的交叉属性内涵持续深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聚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艺术设计创新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多元融合式培养[2]。但由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科结构、办学资源、建设经费等软硬件条件限制,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在学科支撑与专业视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普遍短板,对专业发展形成掣肘。

(一)  学科支撑较为单一、专业视野有待开阔

在综合类、理工类大学,多学科门类优势可以有效支撑交叉领域的设计创新发展。一方面,多学科视角与知识体系下,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在学科视野上更为开阔;另一方面,相关学科的知识创新在学校内部容易形成“乘数效应”,以点带面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理论、方法、实践层面的系统创新。而艺术类院校相对单一的学科门类,导致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融合基础薄弱,多学科协作难以闭环。从而形成学科内部知识体系封闭,专业视野狭隘,关键领域创新乏力等问题。人才培养现状与教育部“宽广的专业知识”“良好职业素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平台承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转化、实践教学师资培育、实践类课程优化和学生实践成果孵化等功能,是培养卓越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艺术类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普遍较为薄弱,架构单一、机制不全。在实践教学平台的分类、整合及作用发挥方面,呈现点状式、间歇式的特征,与国家关于“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  “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面对“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旋律,需全面、正确理解设计教学体系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系统贴合,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应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普遍传承自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法能力的训练,在设计的人文素养、创造思维、逻辑推导等能力培养方面较为欠缺,从而限制了其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有效地将人文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与视觉传达设计知识体系、美学叙事技法有机融合,形成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更有力地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团队(以下简称教学团队),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多向定性比较,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要素进行教学定性抽离,与综合性、理工类、师范类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同类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逐项比较,结合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整。同时,基于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的学生评教数据、年度就业指标数据、用人单位反馈数据分析,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靶向”补足。此外,教学团队还定期对教学项目进行绩效分析,结合教学成效的数据,如省部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数量,教材出版数量,优质课程数量,学生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性分析,针对短板进行动态优化。

基于上述努力,教学团队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全球竞争及可持续性的时代发展理念内核。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新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以“新艺科”为指导,多元价值引领、社会经济文化需求为导向,构建以“智慧图像”为内核理念,智库(培养资源)、智育(培养路径)、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内容的“三智”人才培养体系。

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三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  形成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智库”理念

基于“新艺科”发展理念,打造多元化的思想集聚平台,建立人才培养理念自我革新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智库”资源。

一是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及企业专家为辅,建立信息建设团队,制定工作机制,针对专业前沿、社会需求、技术指标等基本面形成信息数据库,为学科交叉融合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创新建设和项目实践教学等提供“循证支撑”,并实现信息共享共建。

二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理念引导,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世界现代设计理念的吸收继承,结合对质性研究方法的掌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完成系统的文化“库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独特的设计理念,构建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智库”。

教学团队积极建立艺术设计领域专家库,开展全国九所重点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研讨,邀请政府、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调研等,形成学术思想备忘录、学术前沿简报、市场调研报告、企业需求报告,梳理优秀社会服务设计作品,形成“社会前沿、学术融创、理论研究、技术技能、案例分析”五维一体的学科“智库”。同时,完善“智库”资源共享机制,包括:举办“新艺科”国际研讨会、藏龙计划系列学术论坛、昙华林青年学者论坛设计专场和全国艺术院校社会科学协同发展联席会议等,对当下设计专业的前沿发展进行深度研讨,推动理念更新迭代,孵化教研、科研新成果;邀请“智库”内的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研讨,担当教学课程顾问、教学督导等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  构建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设计教学“智育”体系

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聚焦5G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融合“互联网+”功能,打造与现代产业链全方位融合的“设计实践、实验教学、创新创业”三大“智育”平台。建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设计艺术数字化实验平台、造型和手工技艺实验教学平台、工程艺术与数字化设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级设计教学综合实践中心与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一是强化课程内容建设,以第一课堂为切入点,狠抓教学质量,贴合信息时代5G技术支撑下的“万物互联”信息传播方式及社会生活结构的深层变革需求[3] ,在教学上围绕“智慧科技”“智能感知”,积极拓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维度与新方式,鼓励学生自愿、自主、自助参与整个创新设计过程。

二是强调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团队充分发挥设计艺术数字化实验平台、造型和手工技艺实验教学平台效用,将武汉地铁艺术项目、湖北乡村振兴项目、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等课题与实验课程相融合,增强实验课程的综合交叉性。同时,通过国家实验平台的建设,面向多学科领域专家征集设计专业实验教研课题,推动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设立“智慧双创设计中心”,与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联盟)进行全过程设计实践合作,助力产学研用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借助学校工程艺术与数字化设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的企业资源,结合实践课程要求,构建“设计实践工厂”,实施校企双导师制,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等,培养学生工程研学能力、综合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