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读式对分课堂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作者: 武玥摘 要:对分课堂的研究中,跨学科和反思型是课堂实践探索后进行改进的积极研究方式。本科后半段的师范类专业课教学应基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差异给予更为科学全面的培养方式,在调研基础上提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问题分析意识和组织研究能力的提升,更贴合本科师范类高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根据对分课堂中的导读式教学的基本模块和自主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传统文学史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得出三个研究结论。
关键词:导读式对分;研究型人才培养;师范类专业课;问题分析意识;组织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63-04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introspection are positive ways to improve classroom practice. In the DuiFen class,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urses should be trained in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way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for research-oriented talents should be put forward based on investigation. The core of the cultivation of research-oriented talents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problem analysis consciousness and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bility,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learning needs of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module of guided teaching in the sub-class and independent discu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s optimized, and thre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drawn.
Keywords: guided reading Split class; training of research-oriented talents; normal professional courses; problem analysis consciousnes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capability
对分课堂的概念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的一半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以讨论的方式交互式学习,把讲授、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课后有一周的时间自主学习,个性化内化吸收;考核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内涵来讲“对分课堂”有三个时间过程,就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陈志超等研究者提出,“对分课堂”不是以“学”为中心或以“教”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对分课堂”强调“对分实质含义”“不拘泥时间比例”“过程实施次序”。薛建平先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一文,对目前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做出了非常详细地概括。阅读其他在各个学科课堂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文献发现,主要围绕对分课堂是什么,目前教学的弊端,对分课堂教学的价值,具体的实践过程等方面展开。对分课堂作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研究文献达2 000篇以上,核心研究内容可以分为核心概念研究、操作要领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其中应用包括多学科、各学段和交叉性研究和反思研究。
一 研究背景及对象
本研究以太原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负责的文学史课程教学为例,中国古代文学1段已被认定为2021年山西省一流课程。此课程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文学史的学习有助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情况建立基本的理论架构和逻辑思考能力。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阅读、欣赏、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传统的教改课程中以翻转课堂为突出特色,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调研中表现为两级分化的效果。反馈差异的核心集中于学生能力的区别导致的课堂效率差异,即配合度好的学生,效率更高获得更多。因此除了全部以学生为主的探索外,相比较传统的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对分课堂有其独特的创新性,尤其是对传统课堂改革起到了“查缺补漏“的作用和效果。研究者对大四学生进行基础调查,发现一半以上学生表达出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认可,认为大学课堂中翻转课堂等形式为自身的学习带来了新鲜血液,收获颇多。但也有近2成学生表示此部分课程不如老师传统讲授扎实有效,虽有局部的深入探究但缺乏全局性把握。对分课堂一半讲授、一半研讨的模式有助较成熟的专业课教学焕发新机同时培养研究型人才。
以对18级、19级学生摸底调查可知,共计200名学生的毕业求职意向以考研、考公为主要目标,占比达85.2%以上;作为师范院校就业主流的考编也因对于中学教师学历要求的提升,转为考研再考编的发展趋势。迫于就业压力和多元考量,考研已经成为二本师范院校主流专业学生的首要选择,因此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纳入基础主干课的教学目标中,来破解学生需求和教学脱节的尴尬局面,让学生重回课堂。除了实现教师科研教学的良性互动外,着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针对中国古代文学5课程内容,3位老师结合对分课堂理论经验,在学期中采用多种对分方式进行课堂改革。具体操作细则包括以下方面。
1)教师设计教案、学案,整合课内及文献阅读材料。
2)讨论思考:课堂最精彩部分;疑难点;掌握了的知识(评价体系分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促进教师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 研究内容
有关对分课程个案研究中多列举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点是隔堂讨论,理论依据是知识学习的个体差异和分散式学习。但是,在对分课堂实践中,理想的隔堂讨论往往不具有实现条件,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教师框架式讲授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提升?对分课堂如何更好地适应考研大趋势下的教考脱节?作业如何布置以及讲授和讨论的时间如何安排?培养研究型人才目的是核心素养的建构。核心素养 (4C模型)是高阶思维,即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塑造。 以2个周期学期实践的导读式对分课堂教学法人才培养实施为例。
强化理论探究,谋求深层次学理突破。聚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开展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
实践应用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对分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环节、操作要领、关键创新、结果分析、过程评价、调查量表、研究方法及反思总结等推出可学习、能借鉴、做示范的研究成果,走入科学规范轨道。
发挥辐射性示范功能。开展理论研讨、应用探索、协作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活动,尤其注意对分课堂研讨要形成合力攻关态势。“对分课堂+”将成为一个突破方向,在文科课程中如何运用、怎样分层分类指导等,需要更加专业和科学的研究成果。
2021年7月课题负责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对分课堂高级研修班教学培训,并于2021、2022年秋季学期在中国古代文学5课程中对18、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4个班近200名学生进行对分课堂的改革教学实践,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数据,选择导读式对分课堂,是根据对专业、班级、课程及就业情况综合考量后进行的判断。
通过对2个班级86人次的教学调研及问卷调查可知,其中基础组成为师范学院女生分布占88.4%;作为二本地方院校同,70.9%的学生选择考研,对于教学改革则有65%左右学生赞成,19%反对进行改革。对太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本科教学效果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5分平均值达到4.1分。5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本学期的专业课学习态度认真,对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97%以上的学生基本了解了对分课堂的基本流程和原理,对本学期对分课堂的满意程度5分制中4分以上达89.53%。针对本科学习中的研究能力,68.6%的学生认为掌握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对于研究能力的价值,分均值为7.38。
对于本学期的对分课程内容,学生对印象深刻的模块(多选)由高到低为小组讨论68.6%、小组辩论47.67%、学术材料补充39.53%及文本阅读和重点概述38.37%。由此可见,小组讨论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而此这部分正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学为主的颠覆。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学术材料补充和文本阅读、导图概说等多种形式仍然能够吸引多数学生的关注。93%以上的学生表示文本阅读很有必要;而95.3%的学生表示参与过本学期的小组讨论;而88.3%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发过言,50%以上学生表示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应该在话题设计和创新形式上,另外需要更加科学地对讨论时长进行掌控。98.8%及87.7%的学生认为老师很有必要从研究者的角度分享曾经接受过的研究教育和科研经验、写作论文和查找资料的经验。这是因为有文本阅读为基础,大四学生有能力对课内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但需要更全面及前沿的知识或文献来激发兴趣。最后的建议有部分同学认为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讲解,把住课程底线,尤其是在课前突出重点方面要加强以提高效率。很多学生注意到课程开展中知识掌握和讨论之间的矛盾冲突。阅读少影响讨论效果,但讲解过度则没有时间展开讨论,老师没有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这其实就是对分课堂在具体实践中经常面对的核心问题,如何对讲解和自学讨论的时间把控要注意度,平衡而高效地实现有效教学。
三 研究结论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因其知识性内容较多、课程开展周期长等特征,更适合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陈晓清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中指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多停留在围绕文本授课,以教师为主导的僵局中。师范类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要根据新时期师范院校专业教学的新目标,有针对地改革创新。现有研究包括选取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融汇思政元素,发挥古典文学修身养性的课程潜能,再辅助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充分认识主动性的本质是对于研究内容价值的认可
讨论环节的问题主要集中于问题的设计和讨论的有效性及参与度。第二学年的课程开展首先由教师示范问题的选取和讨论的设计、组织及结论归纳,后由2个班级102名学生2~3人一组进行讨论活动的组织。尝试中发现比较显著的几个问题,首先是问题的选取,时长为30~35分钟,多数同学选取3个问题,但加上前期的问题阐释、代表发言和主持人汇总,多数问题只能浅浅而谈,没有足够时间去展开分析和思维引导。更因为大四学生对课程要求更高,所以课程参与度普遍较低,没有足够吸引力的问题基本很难引起兴趣。选取问题、组织讨论,主要是发掘学生研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半数以上同学表示在问题中得到了锻炼,98%的同学表示参与到讨论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过课堂发言的经历。在老师对讨论得出的成果演示加工、组织成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之后,学生对此反应强烈,主要是对论文的写作有了更清晰的过程感悟。更可喜的是在随后进行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更多学生以曾经的问题思考为出发点进行延伸、拓展,因此论文题目的学术水平也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