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晨练-晨读-思政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

作者: 欧阳汝梅 张应龙 赵广宇 马滔

摘  要: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晨练晨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晨练-晨读环节,并通过分析现存问题,基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探索晨练-晨读-思政一体化模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晨练;晨读;思政;一体化模式;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9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morning exercise and morning rea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morning exercise and morning reading link,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Herbart's "educational teaching" theory and Suhomlinski's education theory of cultivating all-roun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morning exercise, morning read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xplore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Keywords: morning exercise; morning reading;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ion mode; educational theory

多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均实行晨练制度,借以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作息习惯。这种模式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刚刚经历高考、缺少运动的大一新生,以及不安排公共体育课的高年级非体育专业学生,晨练几乎是除个人兴趣爱好之外仅有的体育锻炼渠道。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喜好运动的学生而言,学校安排的统一晨练,已成为督促这些学生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的最后一道保险。

现有的高校晨练制度,具体实施方式也不尽相同。实施对象方面,有的学校安排1—3年级学生参加,也有的安排在1—2年级;形式上,有的只要求考勤,有的将考勤点设置在距离宿舍区较远的位置,变相促使学生进行晨跑,也有学校安排学生集合后集体列队开展长跑训练。虽然形式不一,但都能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的良好生活习惯。

“一日之计在于晨”。除晨练外,晨读也是高校学生的一项十分必要的学习活动,是巩固文化课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晨练后、第一节课之前的时间段开展晨读或自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政治、外语、历史等人文类课程,晨读更是必要的学习手段。国内许多“双一流”名校,多年来都已形成了良好的晨读氛围、晨读文化。例如,山东大学的“小树林”晨读,在该校校内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良好学风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晨读作为教学环节之一,对其做出了晨读质量和时长的具体要求,并将对晨读的考查列入期末成绩,可见晨读的重要性。延安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也曾经在杨家岭校区一大门内广场开展学生集体晨读活动,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有些学校虽然没有固定的晨读地点,但在晨读时间随处可见学生晨读的身影,晨读已经成为很多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虽然晨练和晨读在大多数国内高校中已广泛开展,但许多高校的学习风气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非体育专业男生1 000 m长跑的及格标准在1998年是3分56秒,但时隔22年后,已放宽至4分10秒以上。即便如此,仍有学生因体育成绩不及格而无法按期毕业。这其中虽然受高校大规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但这22年间,体育始终没有纳入高考科目。这充分警示我们,必须高度关注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再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我校学生的通过率目前仍有待提高。

上述事例有一个共同点:不论是体育锻炼,还是英语学习、考研课程复习,都高度依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需要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觉的自我学习、自我训练才能达成目标,而所有这样的教学环节,几乎都已成为我们的短板。这充分提示我们,教学是一个高度互动的过程,学校和教师作为知识、能力、素质的“供给侧”,学生作为“需求侧”,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们已经高度关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的前提下,同样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训练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去消化吸收所学的文化知识,训练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而晨读和晨练正是这个过程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一  晨练-晨读现状分析

通过文献检索和对部分高校晨练晨读现状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晨练晨读中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  晨练的“被动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生未能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晨练的重要性,甚至不乏学生将其视为负担。第二,晨练的形式单一,甚至流于形式,例如有的高校只考勤,不组织和考察锻炼过程;统一组织锻炼的高校,基本上都以集体列队长跑的枯燥形式实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免引起年轻学生的厌倦情绪。第三,一般高校的集体晨练,只实施到二、三年级,没有实现全覆盖。

(二)  晨读的“松散性”

目前很少有高校对学生晨读过程实施引导或组织,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发进行,形式上随意,实质上就是大部分学生不晨读,甚至出现早晨第一节课,个别学生揉着睡眼、提着早饭、踩着铃声进课堂令人汗颜的尴尬“风景”。自觉晨读的学生,也以“游击队”的形式散布在校园的角落里或教室中“单兵作战”,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组织,甚至个别在室外独自晨读、晨练的学生存在安全隐患。

(三)  晨练和晨读未能有机结合

晨练、早餐和晨读在时间上是连贯的,但一般高校在每天对晨练进行考勤后就不再干预,因而有部分学生晨练结束后仍回到宿舍休息。对于自觉晨读的学生,如何引导其合理地调整身心状态,在尽力达成晨练的锻炼目标后,能快速调整身心状态进入晨读环节,更极少有研究者关注。

(四)  学校行政部门和学生会的介入程度不足,管理效果不理想

高校晨练的管理职能,一般由大学体育教学部承担,同时学生辅导员也承担部分监管工作。然而,依靠校规校纪的强制性、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往往不能带来优良的实施效果,并且容易引起处于青春期的年轻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也是大部分高校仅在1—2年级实施晨练制度的原因之一。而晨读过程更是鲜有高校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和引导。管理的困难、师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个别高校曾尝试由学生会、学生社团全权负责晨练的监管和考勤,但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容易出现管理松散无序,甚至在考勤中徇私舞弊的情况,并且大量占用学生干部的课余时间,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师生联合管理是晨练和晨读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五)  晨练、晨读环节思政元素不足甚至缺失

高校课堂是青年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思政课程的教学力度不断加强,课程思政也在不断推进,但晨练、晨读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清晨是人一天中精力较充沛的时段,也适合进行具有挑战性、富于激情的活动,如果能在晨练和晨读环节,通过短时间地讲述革命历史故事、歌唱主旋律歌曲、宣讲时事与政策等活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将具有显著作用。同时,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学生缓解晨练的疲劳,而长期的坚持又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的成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例如,人民军队就善于在饭前等活动场合,通过拉歌等集体活动激发工作和战斗热情,养成集体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且始终保持这个优良传统,如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系统的特点,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适度借鉴,必将在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  晨练-晨读-思政一体化模式的理论基础探析

基于现状和背景的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缺乏晨练和晨读动力的关键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目标支撑,没有远大理想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自觉、自律性差,形成了思想上懈怠、行动上懒散的生活和学习作风,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这一状态,须从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等精神层面入手,而目前“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恰能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思路。课程思政的理念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1]。其基本涵义是,使大学专业课程同时承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充分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在“润物无声”的知识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简而言之,就是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让二者水乳相融。晨练是大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晨读是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些环节中也理应融入“思政”元素,并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

晨练、晨读和思政并非孤立的三个环节,而是在晨练和晨读中如同盐溶于水一样融入思政元素,晨练和晨读之间合理衔接,以晨练振奋精神促进晨读,晨读激发全天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为第二天的晨练做好准备。

(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我们可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2]。并将“道德”解读为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3]。为了达到这一最高目的,赫尔巴特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在这里,“教育性”可以理解为道德和品性的教育,“教学”可以理解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唯有知识与品行兼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二者是要同时存在且互相交融的。晨练从广义上来讲属体育的范畴,体育以强健人的体魄、体态优美、动作和谐、磨炼人的意志,懂得如何才是健康的生命状态为根本任务,若晨练仅以身体的操练作为唯一目的,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每日只是被动执行,晨练的目的不仅达不到,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晨读同样如此,以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作为理论基础,在大学生晨练、晨读过程中适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将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  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写道:“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4]。苏霍姆林斯基对每一方面的教育都做了较详尽的论述,认为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在关于体育的相关论述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其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他说:“儿童的精神生活,就是说,他们的智力发展、思维、记忆、注意力、想象、情感和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体力的活跃程度”[5]。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合理的作息制度对于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十分重要,提出了使学生习惯于“积极休息”的观点,针对目前大学生不健康的作息习惯,“积极休息”可以理解为晚间按时休息,这样方能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地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五育是水乳交融的,不是割裂的,而不管在何种教育状态中,德育都是要起主导作用的,这也与当前所倡导的“课程思政”的理念不谋而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