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考
作者: 章陈超 李勇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任务,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工作的成效。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去审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可以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思路,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方法。从文化自信的意义、文化基因的作用、文化教育融入课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尝试,可以积累有益经验,推动相关工作的优化和进步。
关键词:文化基因;课程思政;文化自信;教育改革;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189-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wor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ollege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work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Examin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nes can provide a relatively novel idea for exploring effective working methods. Research and attempts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role of cultural gen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can accumulate beneficial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progress of related work.
Keywords: cultural gene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ulture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 reform; cultural education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的优秀人才,是所有高校和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光荣使命[1]。为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2020年5月,我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该文件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并提出要求,各个高校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不断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让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切实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紧密融合,难以分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两者是二元一体的共存关系。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从思想认识、内容结构和组织实施等环节全面着手,积极探索。
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内容就是我们文化的基因。将文化基因融入每一节课程、每一处课堂、每一个学科,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文化基因是文化的根本,传承文化基因首先要建立文化自信,让大学生认同和欣赏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其次需要确定适宜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用以宣传优秀文化。最后,将文化教育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建立具有文化基因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 文化自信要融入到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就是需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授给每一位学生,在此基础上传授其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等各方面的文化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生机勃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但是,无须讳言,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有继续提升和强化的空间,某些细节存在着短板或不足。
(一) 明确文化自信的意义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提出“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文化的意义论述得非常透彻。从某种角度分析,传承文化就是保存国家民族精神内核,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则国将不国。所以,确立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行为[3]。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够在竞争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保持文化清醒,坚持文化独立,珍惜本国文化,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否则极易陷入“妄自菲薄”的陷阱,误入“盲目羡慕外国文化”的泥淖。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部分学生存在着“哈韩”“哈日”以及“无差别羡慕西方文化”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并且存在着一种文化自我否定的倾向,对于外国文化则有着较为强烈的错误“崇拜”,还有部分学生则被各种网络自媒体等虚假信息所蒙蔽,有意和无意之间开始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将此前所接受的文化教育进行错误解读和否定。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或政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及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在课程思政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更多优秀文化的创造,是提高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二) 宣传文化自信的依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极具特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我国的文化自信有其内在的强大依据。
首先,我国的优秀文化自成一系,绵延不绝,历经五千年传承不衰,为世界各国所仅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各国,数千年间建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圈”,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世所罕有。时至今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已经遍布全球。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东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由此更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倍加珍惜自身的优秀文化[4]。
其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优秀文化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强力保障。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因、命脉,这些宝贵文化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支柱。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引着前进方向、提供着精神动力[5]。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可以推动我国优秀文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我们的文化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级,甚至是核心文化。
(三) 提升文化自信的做法
文化自信和文化本身一样,都需要学习和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外在的宣传教育,一种是内在的学习领悟。
首先,教师和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承担起提升文化自信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将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部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习惯于将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否定和批评国内文化和制度的依据,这种做法之中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不应当成为习惯性做法。面对自身的不足,教师应当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讲述相关领域或行业存在问题的客观缘由,并提出努力攻关的做法和感人事迹,激励大学生投身学术研究,用包括“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正能量思想去教育和指引大学生。让大学生相信我们的文化有优势、有特点、有前景。
其次,大学生需要主动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客观理性的批评时刻。文化自信需要大学生自身有主动学习和认同的意识,这需要相应的内在动力和文化素养作为支撑。最为重要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加强自主学习。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大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路径积极学习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思想认识上逐步强化对于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则是从汲取丰富文化内容方面入手,发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价值,也就是在认识情感、思维工具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都需要经过努力学习,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变和强化。
二 文化基因要融入到课程思政
本文中关于文化基因的概念主要从信息角度出发,将其作为一种基于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的主张,是指人类个体在后天生活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交流所获得的具有较为固定而持久的信息内容和习惯表现形式,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文化基因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是指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继承和保存功能,不同的是一种为先天遗传所得,另一种则是后天习得。文化基因的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生活习惯、审美特征及价值取向等。
(一) 文化基因的作用
从某种角度分析,文化基因是确保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内在要素,其对于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行为习惯都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过历史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对于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并且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因此,文化基因对于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进行宣传强化,以达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目的。课程思政的作用就是将文化基因更好地植入每个大学生的内心,引导其成为我国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人。
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文化基因保存和传承下去[6],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发扬光大,持续创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高贵华美。并且,让这种文化基因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坚持文化自信,爱国爱党的基础上,成为各个学科行业和劳动岗位的佼佼者。
(二) 文化基因的内容
文化基因如此重要,就要求教师和管理者明确和厘清其内涵和外延,确定适宜的内容之后,通过课程思政来宣传和强化文化基因的内容。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宏观要求,教师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治、文化认同”“宪法法治意识”“传统优秀文化代表”“社会公德和个人品行修养”以及“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纳入文化基因内容,由此来确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将上述的内容作为教育管理的重点依据。
根据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际需求,以及教育教学资源掌握情况,相关人员和广大师生可以秉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对上述文化基因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坚持全面覆盖的前提下,力求突出重点,展示亮点,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基因纳入到课程思政教育活动之中。比如,红船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及各地的先贤人物纪念馆所、革命遗迹等,都是极为宝贵的红色基因代表,可以作为重点发掘的文化基因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