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交通领域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邱欣 刘何音 童卫丰 吴金洪 崔雪萍
摘 要:交通强国背景下,浙江省不断推进综合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建设,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传统阵地,创新发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保障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如根据市场设立课程专业和教学内容、全方位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再结合浙江省现状,提出本省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明确专业定位、完善课程设置、促进产教融合和发展评价机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148-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China's strength in transportation, Zhejiang province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for which a great number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needed to provide support. As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s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training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setting up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to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advanced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be clear in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vincial traffic,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transportation; talent demand
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交通强国战略的引导下,浙江省交通发展的蓝图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支撑,创新浙江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人才”是社会需要的理想的人;“培养”是教育活动全过程;“模式”是一个整体结构,也是一种透过表面获得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1-2]。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特点为基础,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稳定的教育活动样式和运行机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活动。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这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用什么培养人,包括培养制度和培养内容,如培养程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案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三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方法,包括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及程序、受教育者学习领悟和自我教育的方法等。四是培养人怎么样,主要是对教育过程及结果进行考评,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一)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在历经二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后,依旧维持经济稳步增长,其核心因素是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元制”。通过“实体经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3]。
“双元制”的“双元”代指两个主体:其一是国家开办的学校,学校按照各州《教育法》和相关教育协议传授相关知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受教育者每周在院校学习1-2天,学习内容的三分之一为普通文化知识,三分之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其身份是学生;其二是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企业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和受教育者签订合同,在校期间应当传授与其未来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知识,培养其职业能力,并给予相应津贴,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承担三分之二的育人费用。受教育者每周在企业学习3-4天,学习的内容均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专业实践知识,其身份是准学徒[4]。
双元制秉承科学性和稳定性。专业设置采用职业分析法,基于社会职业所包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考核采用政府考评、行会监督的全面质量监控模式,将培训和考核分离,在国家标准体系下,以职业资格为基本准则,由行业协会进行职业技能考核。
(二)美国的CBE人才培养模式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能力”并非仅代表完成一件事所具备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是代表完整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模式并不在意传授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能力的掌握和提升为主要目标,以实际操作过程和结果为判定标准。学生可根据实际能力和兴趣选择与之匹配的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学习效果的大幅提升[5]。
CBE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保证人才质量。
首先是市场调查分析。企业是“人才”质量的鉴定者和消费者,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类型最具话语权。市场调查分析,能有效避免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偏差弥补高等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缺失。
其次是职业能力分析。由相关职业的专家运用职业分析法,分析职业包含的专项能力以及技能操作评定标准,形成图表,再据此确定学校育人的专业培养目标。
再次是学习包开发。通过行业专家和老师组成的团队开发相应职业的学习包作为教学资源,学习包内有对应的教材、讲稿、技能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期刊文章、设备操作书册、音像、教学软件等。
最后是教学实施与评价。学生入学时,在教师指导下熟悉相应的学习目标、过程及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每当学生完成现阶段的学习目标要进行自我评价,达标后由教师评定,考核后如达到某种专项能力水平,即可随时申请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
(三)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意指“技术与继续教育”,其先进性得到世界公认。TAFE模式为规范就业市场,在资格框架中规定了各行工作岗位中必须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AQF),包含两种教育类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和三大领域(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有效衔接了职业资格证书、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搭建了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自由出行”的“立交桥”,保障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权益。
培训包是TAFE的核心,是由行业制定的系统化的培训计划,主要包含国家认证部分和非国家认证部分。国家认证部分是所有州必须遵守的统一规范,包括国家资格、国家能力标准和评估指南;非国家认证部分是各州根据区域特点采取适合本州的实施方案,如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专业发展材料。学习评价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技能标准、能力标准为内容。
(四)英国的BTEC人才培养模式
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简称,后与伦敦考试评估委员会合并,成立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BTEC课程是其品牌教育产品。现全球已有7000多个中心实施BTEC的课程及培训模式。
在专业设置上,BTEC所有的专业和课程均在国家资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就业市场和就业者的需求定制,并且根据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除了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还特别强调通用能力,即可从事任何职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科技的应用、设计和创新等。每项能力都详细对应了需要达成的要求。
在课程开发和设置上,均基于爱德思教育证书机构提供的框架,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富有灵活性,通过动态的模块化组合满足各种人群需要。且教学大纲的编制也会据行业发展,每2-3年修订一次,确保其先进性。
(五)国内人才培养模式
新经济背景下,学生跨界性的工程能力培养,仅依靠学校单主体培养难以满足,因此部分高校探索建立以“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平台,四种能力”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个性化培养。“两条主线”指学校教育和企业参与。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行业对教学的指导,辅助高校为人才培养定调,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三个平台”是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和实践竞赛。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集成化产教融合平台,合作进行师资培养,开展实践竞赛活动,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四种能力”指高素质本科人才应当具备的科学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还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提出“闭环”式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由社会、企业、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综合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各界评价,并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反馈促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浙江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伴随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工程进入2.0时代。交通强国的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浙江作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又是“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叠加区,着力以“公铁水”等通道布局的不断完善和一批标志性工程构建立体互联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四港”联动、多式联运构建优质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以理念、职能、方式、作风的转变构建协同高效的行业治理体系,以交通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构建科技引领的创新交通生态体系,以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构建扎实独特的产业支撑体系,全力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更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人民满意交通样板区“三区”建设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城乡统筹、低碳高效、多模式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着重建设绿色交通、数字交通、智慧交通,力求走在创新前沿,树立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