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校多校区办学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初探
作者: 王闻楚 蒋周凌 宋方茗摘 要:医学类高校一校多区对提高学校整体水平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拓宽了教学科研空间,而且增强了地区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整个地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就研究生教育而言,尚存在管理运行模式滞后、科研资源分配不够均衡、思政教育欠缺等问题。文章以医学类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研究生教育及管理模式为出发点,立足医学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分析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全面保障各校区研究生培养均衡有效发展。
关键词:医学;高校;多校区;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063-04
Abstract: Multiple distric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with the overall level of a medical university. It not only broaden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pace, but also strengthens the regional influence, and it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egion'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However, as far a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concerned,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lagg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od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and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multi-campu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and regular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research, analyze problems, propos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comprehensively guarantee the balanced and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each campus.
Keywords: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lti campus; graduate student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一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居住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我国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国家在加大对医学类高等院校投入力度的同时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作为培养“健康中国”所需要人才摇篮的医学类高校,其教育模式已经从以往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部分高校的办学体量已经从几百人规模扩增到上千人,现有的办学空间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要,大部分高校都通过新校区建设来应对这一新挑战[1]。医学院校的一校多区不仅能拓宽办学空间,还能从整体上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最终提高了培养学生质量。但是由于医学教育的复杂性和高精尖性,相当一部分医学类本科生在完成五年大学本科学习的时候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因此就医学类高校而言研究生招生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和本科生相差无几,研究生教育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类高校都定位为教学科研型高校,作为高校研究主体之一的研究生,其培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科研质量。新校区在居住环境改善、科研平台空间整合等方面较老校区优势明显,但是新校区由于地域、资源等各方面和老校区差别明显,老校区原有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不一定完全契合新校区发展的实际;就研究生而言在远离了校本部的科研平台和管理环境以后,因此如何适应新变化,最大化发挥分校区办学优势,保质保量完成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一、多校区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势
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医学类高校而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其“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保障措施之一,是一所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所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科研产出的高低并最终影响医学人才的培养水平,因此发挥多校区办学对研究生培养的优势意义非凡。
(一)加快科研平台建设,改善研究生科研环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不同于其他层次学生的培养,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研究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各高校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试金石。在医学类高校中多层次多类别的各种科研平台是研究生实验开展的主要场所, 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科研平台同时还是研究生们进行学术汇报、学科交流的必备场所,是一所高校科研水平最直观的体现。大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实验室度过,目前对于医学类高校而言原有的校区因为建筑面积不足而无法规划建设全新的科研平台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学校科研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这个问题在新校区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新校区意味着学校可以重新规划建设全新的科研平台,不仅可以整合资源重新规划,还可以促进平台相关学科之间的交融,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培育新的科研方向,为医学类研究生的科研产出提供更为宽广的生态环境,最终为研究生们科研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3]。
(二)统筹资源分配,扩大学校地方影响力,增加研究生就业机会
究其本质,现代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人才的培育、知识的创新和对社会的服务。医学类高校新校区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为社会服务,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医学人才。通过建立新校区,医学类高校可以将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再分配,并根据所在地域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将现有的部分资源集中放置到新校区,满足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区域影响力。同样从新校区自身的长远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化分配有利于新校区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培育新的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科研攻坚方向,引进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人才、促进新的科研项目申请与开展,这些因素都对培养研究生相当有利,而高质量的研究生反过来也会对学校的科研水平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并且最终对其所在的整个地域的科研起到推进作用,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使其为研究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地域的整体发展提供支撑[4]。
(三)加强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研究生的交流学习,增强创新思维,增强人文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和理念都发生较大的变化,社会大众对医学类高校或者综合型大学医学院/部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培养消除疾病、促进健康的传统医务工作者,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不仅要医“病”,还要学会医“心”。日常沟通、信息收集管理等能力都要具备,但是就医学类高校本身而言,由于其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与综合类大学比起来在这方面的培养先天处于劣势。但是新校区的扩建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差距,因为目前大部分医学类的高校新校区都是和其他大学的新校区一起建设,他们往往是以大学城的模式出现的,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其他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资源为医学生培养提供重要补充,加强人文医学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
二、多校区建设中研究生教育及培养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新校区建设对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都有好处,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尚处在中初级阶段,针对老校区成熟的周边配套设施和学术氛围,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新的城市的新校区尚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管理运行体制不够完善,新老校区管理体系缺乏互动
早期医学类高校的选址一般是和其附属医院连在一起的,在学校教育资源和科研体系的支撑下,各高校的附属医院一般都是所在地区医疗水平最好的几所医院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各大附属医院附近基本都是建设的重点地段,已无法提供建设新校区的用地面积,而不得不在较远的城市边缘地带选址,甚至部分高校新老校区都不在同一个城市。不同校区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整个学校研究生的统筹管理难度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新老校区往返通勤时间的增加,很多通知和任务下达的时候相关负责人还在校车上,更加导致新老校区的管理体制难以做到协调一致,无法形成有效合力,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生的管理难度和运行成本[5]。
(二)科研资源分配不够均匀,学术氛围营造不够
尽管新校区建设有利于统筹建设新的科研基地,但是相对于老校区配套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管理制度,尚有较大的距离。由于大部分科研仪器属于高精设备并且造价高昂,一旦安装完毕就无法再次搬迁,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学类高校新校区一般都是优先考虑本科教学相关设施的建设,这导致大型科研仪器购置投入不足,新校区的研究生需要同时往返两地完成实验,这导致研究生的出行时间、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样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整个学校整体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新校区远离城市中心、配套缺失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学术讲座和会议均在老校区举办,新校区研究生在接触最前沿科研信息等方面严重不足,学术氛围远远落后于老校区。
(三)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研究生心理教育急需加强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整个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发挥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等多种职能的重要保障因素[6]。对整个医学类研究生群体而言,在校生涯主要是在学校或者医院从事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与本科生相比专业性、学术性更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其学术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医学类高校新建校区由于建成时间较短、远离相关附属医院等问题导致文化积淀不足,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区文化,校园文化不够厚重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由于新老校区管理制度上的不同,导致文化建设也存在分歧,多种因素导致新校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同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预防研究生心里危机有良好的作用,尤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各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怎样提升研究生心理素质,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新校区所处的地段偏僻,周边没有合适的场所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研究之余放松心情,与老校区相比较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符合研究生需要的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四)辅导员、导师、研究生三者之间的交流缺失,专业辅导员人数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新校区都是教学先行,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和学生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教职工生活配套相对滞后,很多高校新校区都没有教职工住宿区,并且考虑到通勤往返的时间以及经济成本,大部分老师都会选择在结束授课以后乘坐学校通勤车辆返回。同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研究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和社会经验应该远高于本科生,由于这种意识的普遍存在,导致很多医学类高校研究生辅导员的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医学高校下属的各二级学院研究生多达数百名但只配备一名专职研究生辅导员,甚至有的学院研究生辅导员还是由专职教师兼任的。导师和辅导员上课、上班时乘校车来,下课、下班后乘校车离开,新校区研究生跟导师、辅导员交流的机会明显不足。作为始终处于科研前沿领域的医学,最近几十年相关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极为频繁,研究生群体的毕业和就业压力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大,如果和导师、辅导员之间的有效交流还无法实现的话,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并对其后期的整个学术生涯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