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加强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融合培育的意义及路径

作者: 徐玉明

摘  要: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是贯穿于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两者存在彼此相通、要素相容的内在一体性。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要立足课程特点,坚持价值培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培育内容、培育路径上守正创新,使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公民品格。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融合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172-04

Abstract: The core values and civic awareness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that runs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specially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re is an internal unity between the two that are interlinked and compatible.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and civic aware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s of who to train, "how to train and for whom to train." We must adhere to Marxism as a guide and educate and guide youth with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value cultivation and knowledge impar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ep innov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content and path, integrate core values and civic awareness into students' social life, and form correct values and good civic character in daily behavior practice.

Keywords: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re values; civic awareness; integrated cultivation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它贯穿着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探讨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讲话精神、更好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源于两者的内在一体性

(一)从内涵要素看,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彼此相通、要素相融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在这个国家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上所达成的共识,同时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公民身份,就要求公民认同国家和法律的规定以获得公民身份,具有相应的公民意识。核心价值观体现凝结了社会成员在当今时代共同的价值追寻,公民意识主要包括公民身份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以及道德法治意识。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这种身份是由国家宪法法律所赋予的。公民身份意识不仅是对宪法法律所赋予的成员身份的认知,更是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阶段发展目标,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而这与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是一体相通的。公民权利义务意识是对宪法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认知,而宪法法律的内容规定归根结底是源于并要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必然贯穿着对二十四字核心价值的认知认同。

(二)从培育目的看,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意识培育的目的相通一致

两者的目的都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维度把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道德要求具体化、规范化。核心价值观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即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成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同样,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与整个课程融合相通,它从微观个体角度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提出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所应具备的国家意识、身份意识以及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权责意识等,具备了良好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相通一致性在课程体系中还表现在两者彼此呼应、紧密相联

一方面,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是课程一个章节,但其内涵实际上贯穿于课程所有章节内容中。基础课教材前五章侧重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第六章主要是法治素养培育。在章节安排上,核心价值观章节属于思想道德部分,但要具体阐述其内容尤其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内涵,则须透彻理解并密切联系法律章节部分对法律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等内容才能做到,而法律部分尤其是关于法治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的讲解阐释,则是帮助大学生认知我国法律、逐步形成基本的权利义务观,进而具备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义务意识、法治意识的培育主要是通过法律章节部分的讲解阐释来引导,但公民意识的培育还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来引领,缺失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滋养,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则会使公民身份丧失核心和灵魂。

二、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一)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深化理解“培养什么人”的内涵

“培养什么人”是目标,是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的就是“铸魂育人”,加强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助于深化理解所铸“魂”的内涵、所育“人”的品格。

铸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的基础在于信仰,铸魂育人就是铸“马克思主义”这个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此,习近平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铸好“魂”,才能育好“人”,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这个“魂”,才能养成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品质。核心价值观侧重于“魂”的浇铸,从价值层面回应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现实诉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3],公民意识侧重于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所应具备品格的培育养成,它从精神素质层面具体明确了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提高践行“怎样培养人”的成效

“怎样培养人”是方法,是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它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基本遵循。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提高铸魂育人的成效。

第一,两者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核心价值观引领铸魂育人,其引领导向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形成来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公民意识形成的基础在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传授,通过学习国家法律、制度、文化,形成国家民族意识、道德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而国家的法律制度、文化正是核心价值观赖以产生的基础,因而这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第二,两者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两者的融合培育首先以核心价值观统领整个基础课,通过教师讲授来引导学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这是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同时为使学生真正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督促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做到知行统一。

(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坚定弘扬“为谁培养人”的宗旨

“为谁培养人”是宗旨,是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四个服务”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回答和强调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四个服务”中,“为人民服务”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是“为人民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维度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体现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既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也有利于坚定和弘扬“为谁培养人”的宗旨;同时,人民幸福的需要、民族复兴的需要只有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得到保障,只有使每个公民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得到实践和提升,这正是公民意识培育的要求和重点。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

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立足课程特点,在培育内容、培育路径上守正创新,使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公民品格。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握抓牢培育导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融合培育的出发点和现实根据。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来培养人、塑造人,要向学生阐释清楚“八个明确”的内涵、我们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作为公民所肩负的责任、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两者融合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南。融合培育首先要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引导,这就需要向学生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等基本理论,“十四个坚持”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总体要求,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保障;融合培育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就要向学生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举措和战略依托与保障,“十四个坚持”中“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十四个坚持”的战略依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