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冠 黄远东 李飞鹏 崔鹏义 闻海峰 周海东

摘  要:为充分挖掘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元素,发挥环境监测在专业课程教授环节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对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分析环境监测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索实践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方法路径,以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质提升的育人目标,同时结合环境监测课程特点,探索“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环境监测;思政教育;教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17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lement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cor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 standing,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path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re explor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for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urse, the effective way of "combin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explored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步发展,对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保护也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方针,因此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家国情怀,培养和树立新一代环保人才对环保事业的使命感、生态文明观、政治观和奉献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市政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相关专业的主干课、核心课。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手段,该课程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很好的契合点,蕴含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该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环境监测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国家社会层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践行可持续发展是关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尽最大可能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精细平衡,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中国青年,应当努力把祖国的建设当成自己的责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作为环保事业的践行者,更应当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观,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担。因此,高等院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中充分加强思政教育,更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心向国家。

(二)专业层面

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环境视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理论基础,具备水、气、固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环保公司、城市建设、政府机关、规划设计、教育等部门胜任环境污染调查、评价、预测、防控、修复、设计和管理等生产实践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级专业人才。因此,为实现以上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环境工程专业思政育人的教学改革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程层面

环境监测是一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专业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理论和方法的主干课程;同时,它也是开展其他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环境管理各个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它以水体、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物体、放射性和噪声等方面的分析监测实验原理和分析测试技术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为核心内容,通过理论授课、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培养专业内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分析测试技能,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牢固掌握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常规监测技术。另一方面,环境监测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内容体系不断更新的特点,因此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将思政育人、树立生态文明观贯穿在环境监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更加全面地树立环保人才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感、生态文明观、政治观和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学生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环保事业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课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和技术手段,课程本身就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环境监测课程当中,具有可行性、现实性和必要性。

二、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探索

(一)提升教师思政水平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提出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实现协同育人,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都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政育人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育人。发掘和强化教师的育人理念,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教师应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建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育人理念。同时,应坚持“育人”先“育德”,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作为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很好地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价值引领等相关思政要素有机地融合和贯穿于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当中,不断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从而达到实现课程思政全方面育人的目的。作为一名高校专业课教师,本身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对国家的先进思想方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保持思想先进性,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地向学生传达国家方针和政策,保持自身的思想意识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

另一方面,环境监测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具有课程思政的基本条件和先天优势。环境监测课程与时俱进,监测规范和操作方法都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地更新。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均为环境监测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授课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结合新时代思想内容和政策方针,不断地完善环境监测课程大纲,结合新的政策和方针优化课程设置,深入挖掘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情感共鸣,很好地将环境监测课程学习内容与当前社会的生产生活关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总之,教师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照本宣科、单向输入的方式。采取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以及历史视野,使学生学与思结合、思与练结合。善于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结合实际研究和生活经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二)优化课程内容

1. 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中的融入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不能生搬硬套。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相结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监测课程具有基础性强、实践性强、时代感强、专业知识涉及面广等特点,包含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噪声监测和生物监测等内容,课程内容繁多、测定机理复杂、测定流程复杂繁琐。同时,课程涉及多方面规范和方法技术的学习,学生对相对众多繁杂的污染物及其测定分析原理和方法易产生倦怠,同时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和手段,是环境及相关专业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主干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在专业内容方面有课程思政的基本条件和先天优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加强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政策以及《“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均为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将这些具有时代感的方针政策和环境监测实例融入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使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学习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