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余俏

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0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对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大尺度和生态导向的规划与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特点,剖析现有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思路,包括三个方面,即在教学内容上,用前沿理论与实践引导大尺度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三结合”教学法来支撑开放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基于教学内容重构课程设计成绩评分标准。最后,文章进行近一年的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选题与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改革;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084-06

Abstract: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put forward more requirements and expectation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rge-scale and ecology-oriented planning and design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recognizes the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design course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eaching optimization of large-sca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using frontier theory and practice to guide large-scale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three combin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adopted to support the open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 mode. In term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score criteria of design course a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teaching content. At las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opic sele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large-sca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for nearly a year.

Keywords: large-sca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teaching refor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区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对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大尺度和生态导向的规划与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区游憩规划设计和生态城市设计等,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前沿性,任务要求更高、成果内容更复杂,课程设置在学生有一定理论储备和专业技能的高年级阶段。

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应该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行业发展需求,是笔者希望探索的重点,希望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面对大尺度项目类型时建立应用生态、社会、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等知识综合解决人与环境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大尺度空间生态分析与规划设计能力,为国家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创新人才。

一、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特点与教学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

特点

1.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在城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等的急迫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时代目标与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必须兼顾资源的保护、开发与配置,最有效地开发资源,最大规模地保护自然。各类规划设计项目应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重新认识时代发展对风景园林行业的新要求。重视四个层面的价值观,即在生态、社会、文化与经济层面的可持续价值观,在功能和技术层面的适用性价值观,在个体生理层面的健康价值观,在个体心理层面的愉悦价值观[1]。各类规划设计应及时更新规划思路和目标导向,探索新范式以适应生态文明时代,探索新的规划技术方法,以显示出风景园林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时代价值。

2. 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特点

现有风景园林学科培养方案中,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往往设置在大三大四高年级。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态和人文等知识理论知识储备,先修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植物景观规划等,他们也具备一定小尺度场地的规划设计能力,包括前期分析、功能组织、空间规划、设施布置与形态设计等。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类型题目通常为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滨水区游憩规划、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旧城更新和生态修复等。

“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自然、艺术、人文、工程、社会、人类领域科学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于一身的学科和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跨界、协同的特性”[2],这一特点在大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类型中体现得最为显著。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样复杂,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教学活动,涉及城市、城郊和乡村地区,需要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角度思考和跨学科研究分析,在生态优先的同时考虑居住、商业和游憩等社会经济诉求,需要了解自然过程、生态学、农业和城市发展以及与景观融合的基础设施[3]。

(二)现有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传统内容不支撑大尺度设计目标要求

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偏重让学生进行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偏重强调景观设计技巧和绘图表现,前期基础分析一带而过并缺乏科学严谨的生态分析方法的教学;忽略让学生对于场地内部及周边区域现状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轻视作为整体系统的宏观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过程分析和复合服务功能的组织。现有课程设计目的还不够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要求,课程设计任务和成果内容无法支撑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复杂性问题的解决和综合性效益的发挥。

2. 教学模式——固有方法阻碍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培养

现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案例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学生通过相关书籍阅读和案例分析来了解本次设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但不论是教师讲解还是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学生都出现态度消极、被动接受、表面完成任务的情况,对理论、方法及案例没有深刻地系统地解读,因此不能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方案设计的初期阶段,学生面对一个大尺度范围的、内容繁杂的陌生新类型项目时,显得无从下手,不能将理论和案例教学的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在课程的项目设计中。发掘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现有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缺少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面对大尺度综合问题时能够迅速应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突破口,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阻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3. 教学评价——现有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分构成不合理

目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所有课程的评分内容都是统一不变的五部分:创意构思和场地解析20分,环境关系20分,功能关系20分,经济技术20分,图文表达20分。这样“一刀切”的评分标准对于中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或许还能适用,但对于大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能准确评价学生设计成果的优劣,从而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的设计能力进步方向,进而影响对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思路

(一)教学内容——前沿理论与实践引导大尺度设

计教学内容

前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跟时代背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研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关注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前沿问题与理论,比如景观都市主义、景观生态学、新城市主义和城市生态学等。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大尺度主题项目实践,比如城乡绿色空间系统、传统村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国家公园和郊野公园等。将国内外的前沿理论与城乡国土空间各个主题项目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涵盖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设计任务要求和成果内容,并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设计任务衔接和传导体系。尤其在课程前半段时间,注重培养学生前期基础分析和对宏观尺度空间的把控与规划设计能力,对整体到局部、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全局性、大尺度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教学方法——“三结合”教学法支撑开放与探究式教学模式

开放与探究式教学模式能突破标准化教学内容的限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即一种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半自主式”教学模式,提升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在整个教学进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逻辑主线形成“三结合”教学法。

1. 提出问题——多维体验式教学法

当前设计师越来越多地担任利益协调者的角色,针对大尺度场地范围(如郊野公园)涉及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居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如何协调利益并提出该场地的规划设计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体验,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历史影像调及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不同时空的场地问题演变,从而提出多维度的科学问题。

2. 分析问题——理论渐进式教学法

由于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样复杂,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但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理解和运用众多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将这些相关学科理论分级序化。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下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应该放在首位,以生态优先作为规划的第一原则,再将社会与历史文化等理论在教学中渐进式引入。在方案的前期分析阶段还需通过启发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交叉和融合,并分析它们在这块场地上的协同和矛盾的地方,鼓励学生形成各自不同的开放式的分析结论。

3. 解决问题——案例全过程教学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