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机械修理工艺课程思考与改革实践

作者: 杨云龙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正逐步凸显。课程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在“双高”建设的环境下,如何实施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各高职院校所关注的重要内容。结合机械修理工艺课程的改革过程,总结课程建设原则、课程建设的内容、课程的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经验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145-04

Abstract: As a type of education, role and statu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gradually highlighted in social econom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s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double high-level development plan, how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uring reform process of Mechanical Repair Technology cours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mode of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reform

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而从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看,技术技能人才仍然是缺口很大,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快速发展,补上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将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如何加强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意义深远。为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提出《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简称“双高计划”。吉林省在国家“双高计划”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吉林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特色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引导和带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省品牌专业群结合“双高计划”的具体目标,从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思考专业发展定位。而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作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使专业发展在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呈现出区域特色,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将势在必行。

一、课程改革要求与建设原则

专业课程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住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2]。在具体执行时,课程改革须遵循服务区域性、内容系统性、技术前瞻性的原则。

(一)服务区域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程度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从发展的角度看,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满足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员工培训需求。办好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课程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在汽车制造、航空维修等区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中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紧跟区域经济中的企业发展需求和技术技能水平,尤其是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中有影响力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这些支柱企业的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样有助于形成显著的专业办学特色,有助于“双高计划”的执行和推进。

(二)内容系统性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传授书本上的学习内容”的过程,而是发展设计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过程[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的桥梁,是教师进行培养学生的主战场。通过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具有较好的系统性。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围绕汽车制造和航空维修等产业的辅助工装修理过程,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系统总结相关的知识内容、技术技能内容和职业素养内容,做到教学内容既有“点”也有“面”。设备故障检测、零件几何精度检测、关键部件修理等知识要符合一定的逻辑性,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知识获得。通过对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得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和修理的理论,也具有从事该方向工作的技术技能,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技术前瞻性

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教学内容以汽车制造和航空维修等产业的辅助工装修理为主,这些工装从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分别涉及机械结构、液压与气动元件、电气控制元件的检测与维修和保养,既有单元技术要求,也有综合技术要求。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课程教学内容要兼顾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尤其是面对自动控制技术的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要在内容上拓展,重视多技术领域的交叉渗透与复合,使学生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岗位、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开展自动生产线组装和维护等相关知识的渗透,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先进性,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和专业迁移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选择

课程作为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便是课程建设和改革中的核心。根据合作企业的调研结果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及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教学内容、技能拓展内容和素质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紧密契合工作岗位要求

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同自己的办学优势结合起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针对以往学生岗位能力不足的现状,面向区域主要学生就业企业,深入分析汽车工装维修和航空维修机械修理等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根据机械设备故障覆盖全、维修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代表性工作案例,筛选出具有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特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改造成符合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项目。按照人的职业成长逻辑规律设计职业教育过程和项目实施逻辑,课程的教学实施项目从教学所用工具和工装认知、维修工艺内容、检测标准和检测方法、常见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和生产组织等方面完成基本教学内容选择,实现知识传授的目的。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完成基础项目设计,解决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和岗位适应能力等职业素养问题。依据岗位工作要求和专业技能标准设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为使学生进一步契合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开展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形成课程资源库,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二)融入专业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活动[4]。依据比赛规模和举办单位分为国赛、行赛、省赛和校赛。目前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国家大赛有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省赛有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自动生产线组装与维护。在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原则。本着以学生成长为主,将赛项内容、评价和考核标准有效融入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课程的技能拓展内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赛项内容进行合理化改造,形成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项目,通过课程实施扩大职业技能大赛在学生中的受益面和扩大技能竞赛的影响力。

(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建设团队注重专业技能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在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将学生素质教育在课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吉林地区区域文化非常丰富,不但有远古文化遗址、享誉中外的吉林雾凇等自然景观文化,而且还有记录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文化,有体现城市发展的城市文化,有工业发展过程沉积出的工业文化等[5]。为较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课程组以吉林区域文化为核心,分别从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特色明显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通过典型案例、杰出人物和重要事件及重要时间节点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的素质教育内容,重点突出工匠精神、职业素养、个人价值与潜力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为今日学习者的未来做准备,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四)融入“1+X”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具有明显的社会性。从早期的双证书制度到现在的“1+X”证书制度,其本质都是职业技能鉴定与教育活动的衔接,是职业教育向多元智能发展的体现。“1+X”证书是一专多能培养目标的外显,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技能标准和职业岗位现状确定了工具钳工为核心技能,机床装调维修工、设备点检员、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为辅助技能。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要求,除了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外,还要对学生所掌握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进行测试。从性质上,工作过程知识主要包括“引导行动的知识”“解释行动的知识”和“反思行动的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课证融通,将职业技能鉴定所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有效融入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的内容中,处理好“1”和“X”的关系和联系。课程内容上要参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试行)》,实现课程内容和证书技能点的有机结合,建设专业技能证书鉴定的测试题库,通过借助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获得若干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和学生就业能力。

(五)融入创新创业思维

当今的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也上升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机械设备修理工艺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课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形成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创造力。在项目内容设计上既符合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目标,又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将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创新原理和创新方法有机地融入到各个教学项目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课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不断创新。

三、教学模式选择与应用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实践为主的教育,其培养过程不能仅仅通过讲授获得,打破原有传统教学思维,充分认识到技术技能一定要通过“做”来获取,在做的过程中充实和完善一定的理论知识。从学生的获得出发,机械修理工艺课程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经不断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初步实现成果导向型的项目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成果导向型的项目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依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形成课程的整体设计,而单元设计时,则依据教学项目的成果导向开发和制定课程的教学策略,完成满足做学教要求的成果导向型课程的项目改造。通过教学成果导向设计,使机械修理工艺课程教学项目具有综合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学生通过课程各个项目的实施完成项目教学内容的探究和实验结果分析,使学生收获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经历项目的计划设计、工具准备、制定施工规程、具体内容实施和相互评价达到“学生能做什么”的人才培养目的,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六个维度实施教学项目,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学生知道什么”的教育模式,突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培育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信心等职业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生产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