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迁建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作者: 叶臣

摘  要:基于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迁建办学背景,分析了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思想观念、资源保障机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并对改革过程中需注意的政策制度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迁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14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ff-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ff-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from four aspects: changing ideas, resource guarantee mechanism, management system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policy and system guarantee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and relocation; off-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特殊形态的新型本科层次大学[1],经过20余年的发展,正经历着学校转设和办学转型的双重压力和阵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正在推进且有不确定性,但转型发展已是明确发展战略,以浙江省为例,现有全部19所独立学院均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教育部对独立学院规范设置验收的条件要求,以独立学院先发地浙江和江苏两省为代表,独立学院出现了中国高教史上罕见的“迁建办学”现象[2]。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超过100所独立学院完成了迁建办学工作。迁建办学后的独立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走出一条应用型、区域性、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是独立学院面临的现实挑战。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根据实施教学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就业适岗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劳动意识的最佳途径,是高校了解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最重要、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最不满意的项目。相对于校内实践教学而言,校外实践教学具有内部管理的多部门协同性、实践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指导的双重性、空间与环境的外联性及时间和空间安排相对松散,资源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等特征,客观导致教学质量的保证难度更大。如何利用迁建办学优势应对转型发展,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凸显校外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保证和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是完成迁建办学的独立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许多文献从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创新办学机制、明晰培养目标和改革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研究[3-5],本文在独立学院转型迁建背景下,分析了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和从思想观念、资源保障机制、管理体制及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总体的改革思路和对策,破解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难题,探讨校外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独立学院在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已从强化实践能力的1.0阶段升级到重视职业能力的2.0阶段,而校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由于独立学院存在办学历史短、经验欠缺、资金紧张和师资队伍不充足等限制,目前校外实践教学还存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方面

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校外实践教学工作摆在应有位置[6];教师思想观念传统,思维定式,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师生对校外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二)资源保障方面

校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与实际教学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校外实践教学的需要;双师型指导教师数量有限,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指导经验不足。

(三)管理体制方面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过程组织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滞后,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集中安排的少,学生自行分散进行的多,学生实习未全部落到实处,存在实习虚化、软化、弱化现象,部分实习流于形式;实习基地建设运行管理不规范,校企合作协议签订的不少,但实质性深度合作项目开展的较少,校企合作深度及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四)考核机制方面

校外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考核,轻视过程考核;考核内容、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对考核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未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改善提升的闭环管理。

二、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观念,真正充分认识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改革的实施,首先要在思想深处真正高度重视和认可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要转变实践教学附属和服务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对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保持一致,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把校外实践教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领导的重视是重中之重,直接涉及到资源配置方案能否顺利通过、考核结果的利益相关性等,对于校外实践教学的工作和改革更为重要,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保障机制改革

实践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保证都离不开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独立学院迁建办学后在获得新资源的同时,对母体学校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依托也大大降低,要从保障校外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和校外基地有效运行的角度,合理配置人财物等教学资源,优化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保障机制,保障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需求。

1.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校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校外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校外实践教学不同于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除正常课酬和教学维持费用外,还需支出校外实践学生住宿、交通、伙食及保险等补贴。要按照学校全额承担校外实践教学成本原则,精准测算校外实践教学经费保障额度,加大校外实践经费投入力度,按照责权对等原则,确定学校统筹、学院执行的经费使用机制,明确经费列支范围,优化经费使用流程,强化经费使用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单位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

2.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资源规范建设

独立学院要以迁建办学为契机,对搬迁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梳理,原来签约但不再运行的校外实践基地予以退出,在迁建办学地,深化产教融合,主动与规模大、专业对口且有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接合作,以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为原则,大力推动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资源建设,做到每个专业有三个以上稳定持续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并积极培育申报高级别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项目。

3. 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是驱动独立学院应用型转型的动力源。对于校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要加大师资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内培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学校可通过制定政策,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轮训和挂职等多种形式使实践锻炼制度化、常态化,提高专业教师校外实践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让专业教师专业化进而完成应用型教师转型。外引首先是优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其次是通过校企合作借脑引智融慧[7],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优秀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承担校外实践教学指导任务,解决独立学院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应用师资匮乏的问题。

4. 增强资源获取能力

迁建办学后,要转变办学观念,打开围墙,主动深入融入社会和地方,加强办学实践的地方根植性[8],将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根据产教融合的原则,为加强校政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过程协同性,积极拓展社会资源,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班、定制班等多种形式,让政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进而为校外实践教学带来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三)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1. 完善管理体系,健全责任体系

完善校外实践教学校企双主体管理体系。学校设置校、院、系三级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理清各级机构部门责任权利,从校外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实施、指导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做到职能分工、具体任务明晰,企业设置校外实践教学专门对接管理机构,实现管理体系默契配合,管理机制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2. 校外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改革

针对目前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监督机制不全,学校统一集中安排比例不高,学生实习专业指导不到位导致校外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的问题。校外实践教学管理要做到课程安排到位、岗位落实到位、过程监管到位、质量保障到位。

(1)科学制订方案

学校要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就地就近、相对稳定、节省经费的原则,选择专业对口、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有校外实践合作协议的单位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按照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要求和企业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对接,共同商定校外实践教学工作方案,打破理论教学固化安排,一个专业学生可在保证相同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分解到多个企业同时实践,只要达到实践能力要求,实践内容可不尽相同。安排在一个企业实践教学但无法一次性实施的,可根据实践教学合作单位生产实际和接收能力,分批灵活错峰安排实习时间,合理确定实践教学流程。以校企双方利益为基础,以合作育人为价值取向,通过“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实现实战型的校外实践教学多方共赢模式。

(2)合理安排组织形式

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安排组织形式。原则上校外实践教学由学校统一组织,集中安排,推动整建制实施。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单位进行分散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特别是针对已有就业单位目标意向的学生,由学生申请、学院批准,可选择在专业对口、管理规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拟就业单位进行分散实习,实习内容与将来就职工作内容相衔接,促进学生就业。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积极创新探索线上集中实习模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