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费宜玲 薛晓明 侯森林 周用武

摘  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教学为主体,探讨如何通过先进事迹、反面案例、热点议题来挖掘专业选修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和教学改革效果,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任务,同时,把家国情怀,不忘初心自然渗入课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76-04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s is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 the teaching of Wildlife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s the principal part,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o dig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electives through meritorious deeds, negative cases, hot topics, and to discover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results, achieving the task of imparting knowledge, cultivating ability,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Meanwhile, we infiltrate patriotism and innocence into the curriculum naturally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result of nourishing in silence.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Wildlife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teaching reform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等学校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面教育。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专业课程(非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课程思政从形式上,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一、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课程的意义

(一)内容教学目标

野生动物和环境是有机的整体,野生动物也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野生动物资源非法利用情况以及我国珍稀、濒危的陆生脊椎动物外形识别特征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并能够从形态上掌握相似目、科、物种的区别;教会学生使用检索工具对野生动物进行野外或者案件现场识别;掌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以及保护情况;了解部分国外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了解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野生动物物证鉴定的常用方法等,能为野生动物案件的定性提供技术支持。

(二)技能教学目标

本课程培养学生能在公安基层第一线开展工作,解决野生动物刑事案件查处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能够针对野生动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的规律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资料,具备独立识别野生动物、独立收集野生动物物证、保存物证进而处理物证的能力,从而为野生动物案件的查处提供基础依据。

(三)情感教学目标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3-4]。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是我国关注的热点了。在全国共建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学生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态价值,树立正确的心态,规范正确的行为,将保护动物、爱护环境与守护健康相贯通,使学生树立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持生态平衡,爱护大自然,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挽救濒危野生动物,打击各种偷猎、走私和贩卖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积极构建新时代有担当的生态文明建设后备军,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安民警。

二、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显性化、标签化和功利化,不能将其单纯生硬地添加到教学过程中,而是要根据学科挖掘并积累“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知识点找准融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灵活自然的教学方式展开课程思政教育[5-6]。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内在的学科属性,但所有课程都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服从于学科建设,服务于学科育人,共同打造学科育人共同体[7]。

(一)结合先进事迹

如何挖掘“思政元素”,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本领域发展的历史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前沿,熟悉本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事迹。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课程,不仅仅讲授野生动物识别,更要结合一些动物保护先进事迹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发愤图强决心,勇于担当情操。

如徐秀娟的事迹,藏羚羊的保护、大熊猫的繁育等,这些贴近生活的典型先进事迹隐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实践,更能够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意识形态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8]。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不但能够开展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二)结合反面案例

课程思政不仅是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更是人格健全与价值的引领[9]。在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课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例如大学生掏鸟被判刑十年,年轻人养鹦鹉被判刑两年等等这样的反面案例。这些案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自然的融入,不仅实现了跟野生动物相关知识的传授,更让学生的法律知识得到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个人喜好以及价值观的偏离,把某些保护的野生动物当作宠物进行叛卖和饲养而被处罚甚至判刑的案例可以告诫学生,敬畏法律,同时树立正确的爱好和价值观。通过这些反面案例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实现专业知识的实践检验,还能起到一定的警示教育,对学生正确价值观、消费观的促成起引导作用。

(三)结合热点议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7]。现阶段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往往较多地关注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专业知识的教授,容易忽略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社会热点议题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也能让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使课堂教学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教师本位[10]。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国乃至全球的热点大事件,引发人类对健康和安全的思考。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意味着中国确立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将这一热点议题自然融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从生活中从情感上知道食用野生动物带来的法律责任,让“拒绝野味,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而不食野生动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在和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涌现的视死如归、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和爱国精神,值得深思和学习。结合社会热点,让同学们感同身受,这样才能立足高等教育“育人”的目标,深化“立德”的根本,通过社会热点与专业知识的合炼,凸显德育的核心,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价值观[11]。

三、野生动物识别与鉴定课程思政的实践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课程教案,在讲授不同章节过程中,对学生输入不同的“思政元素”。

(一)绪论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在绪论中,介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管理,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时候,可以融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思想道德的问题。[12]”“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9]”等思想。因此,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个懂法,守法,护法的人;要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野生动物形态识别基础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在野生动物形态识别基础中,介绍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创立的物种双命名法,可以了解林奈对动植物分类的贡献。此时,可以结合我国动物学的发展历史,例如我国著名昆虫学家陈世骧、马世峻、蔡帮华,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著名鱼类学家刘建康、伍献文,著名动物学家张作人、童第周、朱洗、秉志、王家楫、江静波等,都是我国动物学各领域的奠基人,他们对待动物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科学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13]。通过穿插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学科奠基人的小故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鸟纲动物形态识别基础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

在鸟纲动物形态识别基础中,当介绍到丹顶鹤物种时,可以融入讲授徐秀娟的事迹。徐秀娟,黑龙江人,1986年5月,徐秀娟为了创建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她怀揣着3枚丹顶鹤蛋奔波了3天3夜,一路用体温温暖着3枚丹顶鹤蛋,终于来到黄海之滨——盐城。1987年9月15日,有幼鸟飞走未归,徐秀娟整整一天在芦苇荡中蹚水寻找,心力交瘁,终因疲劳过度,淹没在沼泽里。徐秀娟,那个美丽的女孩,终年23岁,被追认为我国环保战线第一位烈士。徐秀娟牺牲后,民政部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授予她“全国环境保护事业先进工作者”称号,共青团盐城市委员会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徐秀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个故事的讲授,一个女孩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她最爱的养鹤、护鹤事业,激发学生刻苦勤奋学习,热爱环保事业,坚守爱党爱国决心,敢于担当,不忘初心的历史使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