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对话”: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作者: 李悦池摘 要:德国教育家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以“关系”为基础,建构了“我-它”“我-你”二重世界。该理论体系中“关系”具有非中介性、互动性、相遇的特征,可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供有益借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直接的精神敞亮为前提、以师生对话互动为动力、以相遇后知识生成为目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对话”,进而促进教育思维从“我-它”向“我-你”转换,教学方式从“独白”向“对话”转换,知识培养方式从“授受”向“创生”转换,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对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向;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80-04
Abstract: The dialogue theory of Martin Buber, a German educator, constructs the dual world of "i-it" and "i-you"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mediation, interaction and encounter, which can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ialogue" on the premise of direct spiritual openness, on the motivation of teacher-student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and on the purpose of knowledge students after meeting, then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thinking from "i-it" to "I-you"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method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transformation, knowledge cultivation mode from "give and receive" to "create" transform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ness.
Keywords: dialogu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value shift; effectiveness
对话是人们惯常使用的有效的交往策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人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必然要顺应人际交往发展,将“对话”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法论指导[1]。德国教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的构建基础是“关系”,因此对“关系”范畴的提出、特征的分析之上能够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哲理层面的应然之策以及实然路径。
一、马丁·布伯对话理论梳辨
若想以布伯对话理论解决现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首先要从理清其理论基础入手。在现有的研究中多将布伯的对话理论的起源界定为“我-你”关系之上,然而“我-你”关系仅为布伯“关系”中的一个侧面。“泰初即有关系。[2]”在布伯看来“关系”是人的本质、本源,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关系”范畴实属其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在此起点上,布伯建构起“对话”的二重世界以及描述了核心范畴的特征。
(一)“对话”世界的二重建构
“世界在关系中呈现为二元体系”,布伯认为世界万物以两种形式与人发生联系,形成了基于“关系”而存在的二重世界。“其一是‘我-它’,其二是‘我-你’。”“我-它”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形成主客体对立之关系,而“我-你”则超越二元对立,在主体间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融关系,两者的分野取决于关系中“我”之态度。然而“我-它”与“我-你”两者世界是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
基于“关系”形成的二重世界呈现不同性质。“我-它”仅能展现拼凑的经验世界,“但经验不足以向人展示世界。因为它们所展现的只是由‘它’、‘它’、‘它’,由‘他’、‘他’和‘她’、‘她’以及‘它’、‘它’拼凑成的世界”。因而,“经验世界屈从于原初词‘我-它’”。布伯认为只有“我-你”才能建构本真世界,在“我-你”构筑的关系世界中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对话”,实现人与人主体间精神的敞开与相遇。这种基于关系的“对话”才有助于人精神世界建构与人生意义挖掘。
但“我-你”之世界又不可脱离“我-它”独立存在。有序化的“它”构成意义世界的物质基础,人可在“它”构筑的物质基础上进行“对话”。“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社会发展的诸多成就皆始于“我-它”构筑的世界。但仅依靠“它”人则会异化为“它”的附属,也就如布伯所说人离开‘它’就失去生存基础,但仅依赖‘它’则易丧失人的本质。
(二)“对话”世界的核心范畴特征
第一是非中介性。“我-你”的关系是直接无间的,其关系本体具有非中介性。布伯认为“我-你”间“没有任何目的意图、忘欲求、先知预见横亘在‘我’与‘你’之间。”“一切中介皆为阻碍”在布伯看来中介的存在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通道——对话的展开。真正的“对话是真理的敞开和事物本身的实现”敞开意味着无所遮蔽,将重点聚焦于原初关系之上,以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摈弃中介干预意味着布伯对“主体性哲学”对待世界的范式的超越。
第二是互动性。“关系是相互的。切不可因漠视此点而使关系之意义的力量亏蚀消损。[3]”“关系”范畴的互动性在其理论体系中呈现两个维度:整体性与动态性。在“我”“它”“你”内部关系之维,内部“关系”互动性意味着整体不可分割。布伯以树为例,他将树之形貌结构、物理运动、碧绿翠华、化学变化、与自然交流、与星辰日月的沟通都聚集在树的统一体中。作为整体的“它”者的树,在布伯看来亦与“我”相通,其差别仅在于方式不同。对待“你”,布伯仍坚持互动的整体性,在“我-你”“我-它”之维,关系的互动性则呈现出动态品质。“我的‘你’作用于我,正如我影响他。我的学生铸造我,我的业绩抟塑我。[4]”足可见布伯之“关系”并非静态的范畴,也正是在关系动态过程中布伯才生发出对话理论,在布伯看来人类本身就是栖息于相互“玉成”的浩渺人生中。
第三是生成性。在布伯看来“关系”的动态发展最终结果即指向“相遇”。“相遇”是“关系”必然属性也是其必然结果。在对“初民”诸多表相形成的过程的分析中,布伯指出一切唤醒皆始于关系事件(与在者之相遇)以及关系境况(与相遇者之共同生活),此说明动态关系即是相遇,而相遇在布伯的哲学体系中是作为真实人生而存在的。这种“相遇”意味着生成一种发现世界的自身能力素养的生成。
二、把握“对话”: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策
在布伯的教育哲学体系中,他指出“个性是一个成品,只有品格才是需要加工的东西。人们可以培养和增强个性,但在教育方面,人们却能够而且必须以品格为目标。[5]”这种对于人品格塑造教育目标的追求恰恰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立德树人”不谋而合,这种哲学根基的契合为转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存困境提供了哲思层面的启示。布伯认为想要塑造个人德善品性就要充分把握精神敞亮、开展对话、相遇后的生成三个方法论原则。对以上三个方法论原则的运用能够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提供应然之策。
(一)以直接的精神敞亮为前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关系”就要始终强调其非中介性。这种关系间直接的敞亮是真正的对话产生的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引入“关系”范畴,是对教育本真目的直接追求也是对现存教育中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以及花哨教育手段的纠正。当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在这种直接的精神敞亮的环境中展开教学,才能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以及无碍的沟通渠道。在此环境中教育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自身等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奠定基础,以期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
(二)以师生对话互动为动力
布伯从“关系”出发打破了主体哲学僵化的边界,将“我”“你”“它”纳入关系世界中。他将心灵的敞开与关系间的无碍称为真正的“对话”。“真正的对话——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沉默不语——在那里每一个参与者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6]”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是走向“关系”向度的必然逻辑转向。这种互动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差异以及信任的基础之上。从平等关系层面看,师生关系由教师绝对主导转变为教育主体间关系,“两者都以活动主体的身份共同步入教学的‘之间’领域,在那里双方精神相遇,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学的意义”[7]。布伯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我-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对等、亲密无间的关系。从尊重差异层面,布伯指出“世界中每一实在关系皆筑居于个别性,此是它的欢乐,因为互有区别的个别因此而获相互理解。”“关系”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而对这种差异的包容与最终改变了“我-它”的强势态度,从而进入“我-你”关系场域。从信任层面,师生信任是“教育中关系最内在的成就”,离开了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布伯也陈述了构建师生间信任的方法,“信任并不是靠不懈的努力而赢得的,而是凭教育者直接而坦率地参与到学生所应付的生活之中,并承担由这种参与而引起的责任来获得学生的信任”[6]。基于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在平等、信任、尊重差异基础上的师生互动,促进师生间“我-你”关系的构建。
(三)以相遇后知识生成为目的
“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与你相遇”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对一种基于对话的能力的培养,而对话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与自身。这种认识以及相遇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理论的生成能力,而非将理论机械地记诵。布伯的教育逻辑路径是在“我-你”关系的基础上展开对话,进而是双方敞开转向“相遇”,而相遇最终指向认识的生成,也就是对知识生成能力的培养,“人关照与他相遇者,相遇者向关照者敞亮其存在,这就是认识。[3]”因此,基于关系本体的对话理论强调的是对于学生知识生成能力之培养,而非对于技术性或装饰性对话的追求,对话是教育的手段绝非目的。
三、走向“对话”: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然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境遇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比以往都要重要的历史责任,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痼疾困境却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为了解决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以布伯对话理论的核心立意:“关系”为原点,从教育思维、教学方式、知识生成方式三方面入手逐步形成走向“关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力度、厚度,以期达到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