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国家形象塑造对大学生爱国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作者: 黄忠瑶

摘  要:国家形象不断随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关键要素有历史、现实、民族特点与人民品格等,可分为实体形象与文化形象。实体形象展现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科技等物质力量的硬实力,文化形象展现的是国家的文明、制度、饮食和民俗等精神力量的软实力。网络时代,网络文化视域下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对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及其重要。国家形象的有力塑造,引导大学生内心的认同、热爱和信仰与政治体系、政治制度相适应,政治发展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健康前行。

关键词:国家形象;大学生;网络文化视域;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041-04

Abstract: National image continues to develo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key elements are history, reality,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ople's character, it can be divided into physical image and cultural image. The physical image shows the hard power of a country's material power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diplomac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image shows the soft power of a country's civilization, system, diet and folklore. At the Internet age, the successful shaping of national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cultu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c consciousness. The powerful shaping of national image will guide the inner identity, love and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tical system. Only in this way c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be stable and the country move forward in a healthy way.

Keywords: national imag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ulture perspective; shape

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的数据显示,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国家印象得分达到6.3分,网络文化视域下国家实体和文化形象提升空间还非常大。国家形象的塑造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实体形象和文化形象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越来越深入被塑造得愈发鲜明,中国主张被国际社会聆听,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被广泛认可。但是,网络文化视域下要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防止西方媒体的扭曲、歪曲和污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领导地位,对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极其重要。积极塑造大学生认可的国家形象,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有国家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在价值、理想、信念、道德和法治观念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包括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维护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形象的历史进程

(一)建国初期呈现的国家形象是独立自主、勤劳勇敢、不畏霸权、自给自足、珍视和平的

中共七大,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强调,从当前形势来看,人民需争取的前途是“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国家形象由半殖民半封建、军阀混战、国民麻木、四分五裂、懦弱至极的旧中国国家形象变为独立自主、和平统一、勤劳勇敢、团结一致、自给自足的新中国国家形象。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国家根本制度的主体架构逐步形成,国家形象向着《共同纲领》定位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迈进。

(二)改革开放后呈现的国家形象是现代化、开放创新、和平崛起的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如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如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摆上了日程。邓小平同志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党中央立足国情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经济建设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启动并展开。党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加以论述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党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党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显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步伐,进入抓住机遇和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从目标确立到总体实现再到全面建成,党中央对小康目标保持一脉相承的战略定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经济赢得高速增长,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国家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

(三)新时代呈现的国家形象是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立足中国、关怀世界、面向未来的

党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从当年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谈到“历史周期率”时指出的新路到习近平主席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情怀,共产党排除万难相继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带领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平衡、协调和可持续,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越来越坚定地迈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的范畴,对国家文化形象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内涵。

首先,新时代以来我国构建文明东方大国形象。自秦始皇开创农业社会中央集权模式并统一文字后,促进文化认同,建立族群认同,有精准载体的文化、历史和文明代代传承下来,直到如今。

其次,新时代以来我国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度重视,对内,第一时间明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来布置相关工作。当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从疫情蔓延初步遏制到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到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一步步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对外,我国关注和致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国家,特别是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协助其提高应对能力,携手应对全球性疫情,践行多边主义,保护弱势群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来越来越成为各国共识,精准阐述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在国际场合和外交活动中,习近平同志根据各国的共同担忧和对世界问题的疑虑,反复多次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以期促进世界长久和平和平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全球命运与共,人类面临挑战层出,风险增多,我国提出新的中国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更是让各国深刻认识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只有携手共同抗疫,最终人类才可以战胜病毒。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是凭空而出,而是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大同世界”,面对世界性问题,我国深刻思考,对人类共同家园地球做出“中国诊断”和 “中国方案”:面对风险和考验,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走向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最终才能解决各式各样的世界性问题。

最后,新时代以来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国家形象。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第一阶段的广义扶贫战略;第二阶段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推动减贫的战略,第三阶段的区域开发式扶贫战略;第四阶段的综合性扶贫攻坚战略;第五阶段的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扶贫战略;第六阶段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到现在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持续奋斗,致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现行标准下,我国生活水平最低的832个贫困县都全已摘帽,既消除了绝对贫困又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在党中央的积极扶贫下实现脱贫。

二、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家形象的基本定位

(一)构建具有时代性、正义性、未来性的国家形象理论品格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4]。大,不仅是规模,还有能力,指的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我国和我党承担相对大的责任及发挥相对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发展,正朝着政治多极化进行大调整,朝着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全球治理体系要进行变革,国际秩序随之发生变化,国际力量发展越趋平衡。世界性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如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深、疫情下经济逆增长动能缺乏、难民问题、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都持续威胁着世界。面对这些世界性问题,我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提出到国际传播到成为人类共同价值观基石,我国一直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大国、东方文明大国与负责任国家的基本定位

从毛主席指出的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产党一步步找到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中国政治底色是永不改色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近现代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其他的路走不通也走不了。这个社会主义不是简单照抄苏联的模式和发展,而是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实问题实践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经济发展中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差异,都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思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紧密结合在一起。我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据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新时代历史方位,不忘初心,建设中坚持稳中求进,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其次,中国是充满活力的东方文明大国。我国为永保国家充满生机活力,让一切劳动、劳力、知识、科学、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活力流转。我国为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和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和投资环境,坚持打开国门联合各国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我国为维护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实现政策沟通和设施联通,支持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我国为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经济上加大对周边不发达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发展。

最后,中国是关注世界的负责任大国。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党中央统一指挥步伐一致,统一协调物尽其用,统一调度主次分明,各地方做到令行禁止,同时获得海外华侨援助,获得其他国家国际援助,疫情防控工作卓有成效。当我国新冠肺炎疫情获得阶段性的胜利打赢武汉保卫战时,国外政治形势随着疫情的爆发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西方一些政治人物和媒体有意捏造谣言,歪曲现实,夸大事实,反复以地方之名来命名病毒,将疫情政治化,使得全球抗疫形势严峻不容乐观。战略博弈下的舆论战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利益,没有完全的公开、客观、透明和公正原则,有极强的选择性和倾向性。我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进行舆情研判,深入展开全方位外交布局。我国对外工作进行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做好舆论布局,推动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和首脑外交及主场外交等。我国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国家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