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研究
作者: 杨遇春,王丽英摘 要:基于对近四年来大学生入党材料及发展工作的分析,探讨目前高校在发展大学生党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结合PDCA循环理论的指导,尝试从规范标准要求、落实管理要求和强化监督要求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求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PDCA循环理论;大学生;党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138-04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membership materials for students of Shanghai Customs College in the past four years. In the paper, we discus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recruiting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inally, we combine the guidance of the PDCA Cycle Theory with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and w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standardizing standard requirements, implementing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requirements, et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Keywords: PDCA Cycle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各大高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析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是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先期基础,是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会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保持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针对现有不足,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管理的过程,它需要在发现现有管理不足的基础上,依据前期目标完善计划、执行落实,并进行再评估与反馈,以促使管理效果不断接近前期目标。这一管理过程与PDCA循环理论的要义相吻合,因此以PDCA循环理论来指导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概念及范围界定
本文所指的大学生为目前在高校就读的本科学生,不含专科学生和研究生。
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过程在时间上应从大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开始至成为正式党员之后,故本文所指的大学生党员在操作定义上主要包括: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以及正式党员。
大学生党员质量内涵丰富,一般认为“政治笃定、能力出众、纪律严明、奉献自我是优秀的大学生党员需达到的标准;严格听从党的指挥,遵守党中央政治纪律和规矩;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学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项成绩达有关业务要求。[1]”结合研究重点,本文对于大学生党员质量的内涵在操作定义上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入党意愿、入党动机和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
本文所列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中遇到的问题是基于对上海海关学院近四年来129份入党资料及具体入党流程的分析,其中的问题既有上海海关学院内各学院间的共性问题又有各学院间的个性问题,尚未进行高校间的对比研究。故本文研究范围及研究结论仅适应于上海海关学院。
二、PDCA循环理论简介
“PDCA理论是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由沃特·阿德曼休哈特提出,戴明再度挖掘和拓展,其核心内涵在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计划阶段强调根据要求为结果提供目标以及实施计划;执行阶段强调目标与实施计划的实施过程;检查阶段根据要求对实施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处理阶段强调将未解决的问题提交下一PDCA循环加以解决。其中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循环,各阶段、各循环在互动中逐步接近预期目标。[2]”
由于PDCA循环理论是一个持续不断、阶梯前进的管理过程,每个大循环中包含有若干小循环,故本文运用PDCA循环理论指导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升,侧重于探讨目前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PDCA循环理论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解决目前党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PDCA循环理论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结合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执行与检查往往同时进行,所以本文注重从目标培养阶段、培养考察阶段和考察使用三个阶段探讨目前大学生党员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在对策建议阶段体现PDCA循环理论中的处理阶段。
三、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中的薄弱之点
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入党意愿强,大学生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但对于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升,目前整个培养过程中仍存有薄弱之点和有待完善之处。
(一)目标培养阶段,目标培养的明确与“不明确”并存
首先,“年满十八岁的大学生,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强调入党的自愿性。但查阅新生入党材料时发现存在部分学生高中阶段未满18周岁即提交入党申请书的现象,经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发现其在高中阶段撰写入党申请书多受高中老师的鼓励,自身入党的主动性有待提高。高中阶段年满18周岁的学生,亦有上述问题。
其次,大学阶段存在部分学生随波逐流、跟风撰写入党申请书的现象,这部分学生撰写申请书是为了显示自身较为先进,担忧自身不积极提交入党申请会成为“被组织边缘”的个体,入党随意性较强,自主性不够,从其撰写申请书的内容及与联系人的交谈中可见一斑。
再次,《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指出“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高校各年度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人数比例的工作要求,甚至存在发展过程中追加数量的现象,培养数量的要求与“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目标要求有出入。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高中阶段入党学生的要求不严、对大学阶段入党学生的培养不够、对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执行不深。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升,需要强化和甄别大学生入党的自愿性,坚决落实培养目标要求。甄别的目的不在于筛选这部分学生、轻视这部分学生或是放弃这部分学生,而且是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大学生的培养与考察;落实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是僵化管理、固化指标,而是需要了解入党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将真正符合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的人才吸引到党组织中。
(二)培养考察阶段,入党动机的复杂性与培养联系人短缺并存
首先,在查阅入党资料和进行日常谈话后可以发现,大部分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民富国强的现实,而坚定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部分学生因受长辈的言行熏陶产生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另有部分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等入党动机较为复杂,或存有个人荣誉主义的意识,认为加入中国共产党个人和家庭都光荣;或存有功利主义的意识,认为成为党员后对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就业时的岗位选择等都较为有利;或存有狭隘主义的意识,认为自身学习好、能力强就应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结论、人数比例与马翠对新乡市3所高校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结果相近[3]。
其次,培养考察阶段部分院系培养联系人短缺。一部分院系因为师生较少、岗位有限等原因,在组织架构上没有专门设置负责党团工作的学院副书记,使得指导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力量较为缺失;一部分学生支部书记由辅导员兼任,且辅导员负责四个年级学生工作、承担院系工会等多重行政工作,使得学生支部书记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投入精力较为缺失;部分院系每年仅招收一个班级,大学四年对应学生党支部内能够承担培养联系人的正式党员少、缺,一名正式党员负责二十多名学生的培养联系工作,使得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面临较大挑战;部分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委员,其自身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上尚不足,对于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的指导不充分,使得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面临较大挑战。
入党动机考察的复杂性、培养联系人短缺,使得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考察阶段的质量提升面临较大挑战。提升大学党员质量的过程,是检验入党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入党动机纯洁性的过程,是净化其入党动机纯洁性的过程,更是夯实其入党动机纯洁性的过程。高校在提升大学生党员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树立问题导向的工作理念和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完善院系党政机构设置,建立健全培养阶段的实践体悟机制,保证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纯洁性,帮助和促使大学生党员清除个人荣誉主义、功利主义和狭隘主义的动机意识。
(三)考察使用阶段,党员示范的后劲性与后续培养薄弱性并存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党员质量如何、是否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在现实培养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成为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后,对自身要求不高、高校后续培养不严,存在日常工作中怕吃苦、荣誉利益前怕吃亏以及工作失误时怕担责的现象,对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有一定的消极倦怠情绪,党员示范的后劲性有抬头倾向。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的主动发言中以及事后撰写的思想材料中,同样折射出部分党员同志在思想上还没有认同自身党员的身份、认识上还没有提高自身的站位,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不强、服务奉献意识不强、思想上的后劲性有待改正。
在考察使用阶段,党员示范的后劲性还体现在部分大学生党员在思想上认为自身成为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后,其发展和进步之路就进入了“保险箱”,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消极表现,不会对自身的党员身份产生较大影响;高校党组织对于不合格大学生党员的处置机制不健全、不精细,也使得对教育、管理后劲性的学生党员威慑力不强。
同时在考察使用阶段,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培养与考察多以工作通知的形式开展,一般工作要求较多且高,较少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党组织、党员工作实情,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后续培养、管理指导较为单薄。
大学生党员质量如何,关键在于大学生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效果如何,在于实践活动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展示如何。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升,需要培养大学生党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展现示范担当,在利益成果前甘于礼让,在错误言论里敢干亮剑。为此,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不仅要关注目标培养阶段、培养考察阶段,而且要关注考察使用阶段,上级党组织深入一线的工作指导和对党员的后续培养必不可少。
四、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的现实路径
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的提升,基于目前培养过程中发现的薄弱之点,需要在PDCA循环理论指导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相应的对策建议正是处理和反馈阶段。
(一)目标培养阶段——规范标准要求,奠定大学生党员质量提升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