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材料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路径探析
作者: 赵春霞,李荃摘 要:专业认同感反映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和情感,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大学生是否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度和专注度,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上,关系到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分析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意义、现阶段材料类专业学生专业认知度的现状及高校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认同感;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142-04
Abstract: Professional identity reflects the recognition and e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ir major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centuries of history,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agree with their majors directly affects their devotion and concentration in learn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ternal drive in learning are related to th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 current status of materials major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the way to enhanc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l Three Education.
Keywords: All Thre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identity; path analysis
专业认同感为个体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或者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专业的积极情感[1]。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决定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情况,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那么,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其专业满意度,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意义
专业认同感是双向的,一方面学生能够认同所学专业,另一方面感到自己被所学专业师生所接纳、尊重,处于良性互动状态[2]。专业认同感不只是心理上的认同,还包括在认同基础上的认同,为学好专业而采取积极努力的行为。这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架构、未来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色规划好大学的学习计划,每个阶段都要努力达成目标,储备好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和纷繁复杂的变革,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专业认同感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归属
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意味着对自己所学专业充满信心,了解专业的发展历程及专业特色,从内心悦纳自己的专业,从而有了积极的心理。对材料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所学专业是传统专业,很多人在入学前对其并不十分了解,还有的同学是调剂进来的,所以开展专业认知教育非常必要。
(二)专业认同感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努力程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若对自己所学专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其内在会对专业产生好奇心并主动探索与研究专业知识,意识到自身应对专业发展贡献力量,进而调动各方因素,对学好本专业采取积极的行为,全身心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专业认同感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着较强的认同感,自身会主动学习,努力获取专业知识,专业会形成良好学风,学习中你追我赶,势必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和能力,无形之中提升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良性育人氛围,提升本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材料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现状
(一)学生专业认知不全面
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双万”计划,学院和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开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摸索与创新,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生并不了解,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厚底蕴与历史地位,缺乏应有的尊重与期待。
(二)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不明确
现阶段学生中存在随大流现象,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认真研读专业培养方案并了解整个知识体系的构成,不清楚专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培养标准。由于尚未涉足社会,学生对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了解不够,不清楚在校四年内需要储备哪些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对自身特点思考不深入,自身定位不明确,不知道专业学习中自身的优势,不确定未来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就业。
(三)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现实情况是教室前排的同学跟老师存在良性互动,中间和后排的学生课堂上抬头率不高,上课玩手机现象普遍;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了解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得过且过,存在考前突击复习现象,并没有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储备;面对就业压力部分学生缺乏主动作为,选择逃课和玩游戏,课余时间宅在宿舍,生活迷茫懈怠。
(四)转专业过程中优质生源流失
近年来,高校为吸引优质生源纷纷放宽了转专业的条件,学生入校学习一年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入自己理想的专业,新兴的大数据等热门专业很受欢迎。材料类专业作为“难学”“冷门”专业,对优质生源的吸引程度不高,优秀学生达到了转入专业的门槛就纷纷涌向计算机、自动化以及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造成了传统专业优质生源流失。
三、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目前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度性还不够,三全育人视域下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教育出现的问题,而应从整体上探讨教育各因素之间的互动。
1. 当前高校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各司其职,育人过程中管理部门、学生、教师和教育环境存在一定的分散性,缺乏一个良性互动的协作平台,协同育人不够充分。目前辅导员、专任教师直接参与学生教育,专业负责人以及教学秘书虽是学生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但在“三全育人”的大潮中缺少应有的地位,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缺少耦合和有效的协同。
2. 全过程育人要求学校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随年级渐进式开展专业认同教育工作,目前专业普遍重视新生入学教育以及毕业班的就业指导,对二、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关注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年级大学生专业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淡化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定位,缺乏育人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3. 全方位育人涉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以及学校和学生等多个领域,不同环节可以解决的专业认同感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策略、效果都不尽相同。专业对于拓宽专业认同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所能拓展的协同教育资源和平台不一、开展专业认同教育师生的参与度不一,学校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不确定,如何协调各方力量办好高质量教育,是当前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路径
三全育人理念在全员方面体现为学校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教师的整合,在全过程方面体现为学生成长各个环节的实现与融合,在全方位方面体现为育人领域的梳理与融通[3]。这就要求教育的各要素在现有“生态位”上各尽其能、协同工作,学生成长各阶段目标明确,合理分配育人资源,使整体效应最大化[4]。教育主体从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多个维度聚焦学生专业认同感,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多方联动的专业认知教育工作格局[5]。南京工业大学N学院调动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秘书等力量,整合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育人资源,全程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规划,构建一个目标明确、要求一致、管理严密的教学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多方协同开展本科生学业指导,提升专业管理育人水平
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中多样化教育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教学秘书要同向而行、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认同、强烈归属感的互动共同体,一同参与到学生学业指导过程中,打造多维指导平台。帮助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解决学业的困惑、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专业开设专业导学课程,介绍本专业前沿发展、教师们所从事的科研方向,解读专业培养方案,概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毕业时所要达到的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角色转变以及学习方法的调整,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科学调整学习方法并规划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辅导员宣读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专业对学分的要求、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条件,向学生传达和解释学分制及学校教学管理文件精神,告诉学生专业学习的门槛和要求,有利于学生入学后调整好学习状态,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主动选课并规划个人学习进程。
教师班主任结合自身发展经历谈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老师的授课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班主任指导学生科学分配生活和学习的时间,介绍不同科目的侧重点及应对策略,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更好地悦纳自己。
开展选课指导,教学秘书介绍培养方案的几大模块、选课系统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解读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包括八个学期学分的分配及各阶段的侧重点,强调毕业学分要求、毕业证和学位证发放要求。系主任在第四学期末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重申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并给出专业选修建议课程。
(二)开展渐进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定位
研究表明学生专业认知程度对职业规划有较大的影响,专业认知程度越高,职业规划越明确[6]。因此,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并合理规划自身的发展。
开学之初,要介绍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这些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专业的概念,同时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明确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需达到的能力,介绍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以及继续深造的方向等,使学生们明白自己专业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怎样学好专业,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到了中高年级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给了学生和老师更多接触的时间,导师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指导其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课程进程以及改进学习方法等,在学业上给予精准指导。导师还能发挥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学术专长,引领学生熟悉了解学科专业涉及的国内外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支持学生进入科研团队,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导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学生的兴趣及潜力,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定位,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