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培育:课程思政的目标向度与SKTP框架构建
作者: 张红春 邱艳萍
摘 要: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使命所在。然而,价值观如何嵌入专业课课程思政尚无定论。构建一个由价值标准、知识、讲授和实践四个环节衔接构成的SKTP价值观培育框架,以公共管理类本科公共管理学核心课程为例,应用SKTP框架实施价值观培育导向的课程思政改革,并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变化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发现,导入SKTP价值观培育框架的课程思政在提升学生价值理解、价值认同和价值应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验证出框架的科学性。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观;价值观培育;SKTP;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9-0178-04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is the miss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how the values are embedded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still absent.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SKTP values cultivation framework, which consists of four links of value standard, knowledge, teaching and practice. Taking the core course of public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Public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e SKTP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implement a value cultivation-oriente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tudents' values shaping and changing.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SKTP value cultivation framework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improving students' value understanding, value recognition and value application,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ramework.
Keywords: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s; values cultivation; SKTP; public management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向度:价值观培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塑造日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发布,指出要强化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价值塑造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核心使命之一。
价值塑造之所以成为课程思政的使命所系,根源在于价值和价值观之于人的重要作用。具有正确且稳定的价值观是人才的核心素养构成。人们对价值的看法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价值的一种评价性的反映,主要表现形式是信念、信仰和理想[1]。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并对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统摄和驱动作用。作为个体人生哲学中最为稳定且持久作用的上层建筑,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它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与决策。一旦形成一种价值评价标准,就能帮助个体辨识好与坏、善与恶,继而能帮助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可见,个体价值观对于人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行为与偏好的规约、引导和激励作用。
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所系。大学阶段是个体的心理、人格、价值观的完备、成熟和最终定型时期,也是理想、信念、信仰形成的关键期。在高度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导致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迈向前所未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2]。功利主义、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日益渗透,价值格局日益开放、复杂、多样及其冲突,带来了价值失序、价值紊乱等不良后果。正因如此,高校有责任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进一步匡正、固化其价值观念,通过系统的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价值辨别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实践能力。
有鉴于价值观的重要性,价值塑造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课程思政就是高校教师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将思政资源悄无声息地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3]。就表面来看,课程思政是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内容,但从实质来看,实则是通过对思政内容的有效供给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通过价值塑造与课程思政的融嵌,可以解决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相分离的迷惑,是实现大学专业课程教育从价值中立到价值负载转变的有效手段。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培育路径: 一个SKTP框架
专业课程学习是大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知识模块,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更具有学理性、说服力,有利于促使学生立足本专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人生愿景。然而,相比思政课程的制度化和成熟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如何有效嵌入价值观教育仍处在创新探索阶段,需要创新建构。
以价值塑造为目标,以教师和学生二元主体深度参与和价值共创为基本原则,依据价值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嵌入课程思政的逻辑,本文提出了一个由价值标准(Value Standard)、价值知识(Value Knowledge)、价值讲授(Value Teaching)、价值实践(Value Practice)四个阶段要素构成的价值观培育框架,并将其命名为SKTP框架。该框架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其设计依据如下。
(一)价值标准维度
价值观嵌入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思政价值的标准供给问题,即要通过专业课程思政,要让学生养成哪些方面的价值原则和标准。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和标准要素又从哪里提取呢?《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也为价值标准的提炼指明了方向。归纳起来,课程思政的价值标准提炼的母体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等内容。此外,不同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职业领域不同,其价值标准的提炼和教育还应突出本专业及其课程重点和特色价值,做到共同价值和专业价值的有机融合。
(二)价值知识维度
在析出思政价值标准之后,如何与专业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有机结合,成为价值嵌入专业课的关键。为了防止价值和知识脱节,需将思政价值标准和专业本身特色知识点有机融合,用价值引领知识,用知识支撑价值,形成价值引领的知识。价值知识的重构需要发挥主讲教师的知识与价值整合能力。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提取可以嵌入思政价值的知识单元;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对价值标准高度熟悉,进行价值标准和知识点的精准配对。价值标准与知识点匹配之后,教师需要制作蕴含思政价值和专业知识的课程大纲、讲义、教案、课件等教学内容准备,设计和生成价值引导的教学内容。
(三)价值讲授维度
价值讲授是发挥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主体性环节,是教师利用课堂进行价值与知识讲授的过程。通过专业课教师对价值知识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价值知识的含义、内涵和意义等基本原理,让学生理解每个专业知识点的精神诉求,明晰本专业和坚持该种价值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增强学生对价值的感知和认同。授课教师还要通过讲授方式、艺术的创新吸引学生对价值的注意力,避免机械化的思想教育,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创新,将优秀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具备价值分析、价值渲染、价值表达、价值沟通能力,通过教学演讲、对话、讨论等手段提高学生对价值的理解能力。
(四)价值实践维度
价值观天然具有实践的属性,正确价值观应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所谓价值实践,是人们应用正确价值知识、价值标准规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行为的能力。缺乏实践应用的价值观念犹如空中楼阁,而大学生能否基于正确价值观开展价值实践也是衡量其价值观是否养成的根本标识。通过价值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场景、问题之中,理解价值的知识和功能,感知正确价值对行为、后果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实践来增强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和认同。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实践和创造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在课堂内外创设学生价值应用的情景、条件和场合,通过教学活动创新以及课堂之外的作业创新,来提高学生的价值参与度。
三、SKTP框架的应用:以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
公共管理学科包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方向,它是研究执政党、政府等公共组织如何运用公共管理和政策等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科学。公共管理以追求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根本导向,学科专业知识具有鲜明公共性特质。而公共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培养公共管理与服务人才[4]。从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命来看,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特征和人才培养就业方向都与国家治理密不可分,都要求学生具有牢固和正确的价值观, 蕴含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潜能。
本研究以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公共管理学为案例,来开展基于SKTP框架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学生价值观培育。公共管理学是面向贵州大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公共管理大类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入门课,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的两个班级,正是价值观塑造和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初始期。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导论性课程,其课程知识域丰富且庞大,涵盖了公共组织、政府作用、公共政策等诸多与治国理政密切相关的内容,具有思政价值嵌入的诸多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通过该课程思政改革来培育学生价值观具有较强的适配性。
基于SKTP框架,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改设计与实施情况分别如下:
1. 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标准梳理
由于课程教材本身对思政内容和价值观的体现不够充分,为此课程思政改革伊始,先多渠道搜集教材之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从中提取可嵌入课程的价值标准集合。具体来说,主讲教师通过对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历史文献、经典著作的研究,初步提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精神、公务员职业道德中的价值精髓。其中第一轮提取各类具体价值要素近100个。然后经由专业教师对这些价值要素和公共管理学整体知识价值的宏观匹配,共梳理出与公共管理课程专业紧密相关的核心价值要素共23个,其中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5个,分别是忠诚、坚韧、统一、节俭、谦虚;公务员职业伦理价值6个,分别是服务、理性、执行力、热情、廉洁、能力。
2. 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的价值知识点梳理
在析出与本门课程知识域密切相关的具体价值标准后,主讲教师对公共管理学课程与教材的每个知识单元逐一梳理,找到每个价值标准可以嵌入的一个或多个知识单元载体。经过价值与知识的匹配,从公共管理学课程教材的13个章节中筛选出18个知识点作为思政价值标准的嵌入载体,实现析出核心价值要素与知识点的广覆盖、多维度覆盖。例如,在第二章公共组织中,在公共组织的目的知识点嵌入了富强、文明等核心价值观;在第十一章公共管理伦理公务员伦理知识点嵌入廉洁、能力等职业价值观。在析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和知识点之后,主讲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授课准备,准备了同时体现专业知识和思政价值的课程大纲、讲义、教案、课件等教学内容,做到两者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