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的认识误区与实践策略
作者: 赵传兵 丁梧秀摘 要: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是实现教育事业“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思政化实践中,存在着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二分化”的认识误区,存在着课程思政化即政治教育的简单化认识,存在着课程思政评价仅关注思政知识记忆的浅表化,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行为的异化,制约着课程思政化的效果。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的主角是教师。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端正教师的思政态度,理清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内在统一性,耕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形成教育合力,是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化;行为异化;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159-05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and curriculum goa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curriculum content. There is a simple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memory in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alienation of teaching behavior and restricts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main role of classroom is a teacher.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correct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 clarifying the internal un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cultivating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field" and forming a joint force of education are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profession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ienation of teaching behavior objectives; practical strategies
在传统高等教育环境中,“教书育人”被视为两个领域的工作:“教书”是专业课程的任务,“育人”是“马院、辅导员等”的工作,形成了思政教育与课程学习相互隔离的局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高等教育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化指明了工作方向。
“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实践的主导者在教师。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化过程中,教师角色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阻碍着课程思政预期目标的实现,阻碍着“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一、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认识的误区
专业课程思政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由于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关系认识上的偏差,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着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授知、做人抑或做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模糊化
在知识取向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耳熟能详,定位准确;在专业课程思政化理念下,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认识还拿捏不清。一说,既然是教学,必以传授思政化知识为主,应遵循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规律;二说,既然是思政,必是教学生做人为主,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教育;三说,既是思政教学,必是教学生做好事,重基于思政的实践活动;也有“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事、然后是做学问”层次性课程思政目标的观念。
这些关于课程思政化目标的观念,既缩小了课程思政的外延,扭曲了课程思政的内涵,也割裂了课程目标整体性的特征。专业课程思政化的目标应该是围绕着社会发展和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课程思政化目标设计应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培养有能力、会做人、能做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盐溶于汤”: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关系二分化
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程的关系是什么?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念是“盐溶于汤”模式。该模式认为思政内容是“盐”,专业课程是“汤”,盐只有融入汤中,学生才容易接受与吸收。若细细思考,每一门专业课程其实都有完美的体系和结构,本身就是“美味的汤”,若再加“盐”,只能改变汤原有的味道。另一种做法是“嵌入”模式,把思政课程强行“挤进”专业课程,犹如美观的木板上锤进一颗钉子,同样难说和谐。还有一种做法是“过分挖掘淘思政”,一定要在教学中外显思政内容,唯恐他人感受不到课程思政化。这反而给人一种做作、不自然的感觉,甚至会有“追思政”而“失专业”的嫌疑。
这些模式和观念,其实是对课程思政的一种误解:思政内容身处专业课程之外,似“外来物”。这是对专业课程结构的一种曲解,任何课程都包含着“品德、学术和纪律”[2],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二分,破坏了专业课程的结构,难以达到专业课程思政的初衷。
(三)“思想、政治抑或道德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简单化
对“思政”的理解,部分教师认为,顾名思义思政教育就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即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观、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教育。这样理解“思政”,其实是对思政内容的窄化,使得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产生一个鸿沟,“课程思政化”会给人一种与专业课程“抢地盘、抢时间”的误解;在教学实践中,思政与专业教学之间会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学生也会有种“老师开始思政”了的不自然感。另一种观点,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消解,机械地认为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环境中进行简单的政治价值传递,忽略专业课程本身应然的育人价值。
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一定要清楚,专业课程目标蕴含着课程思政目标,专业课程内容同样也蕴含着实现思政目标的内容;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就是思政目标的重要组成,相关内容也即是实现思政目标的内容。
(四)“认知、过程抑或行为”?专业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浅显化
由于专业课程实践的时空环境的限制,纸笔测验和量表测量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在对知识记忆水平、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上,纸笔测验和量表测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专业课程思政化视角下,如果仅仅评价学生知识的记忆水平,就会弱化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难以体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但目前来看,专业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课程评价仍然是传统的纸笔测验,仅仅关注对课程知识及思政知识记忆的评价。
显然,这样的评价过于浅显化,与课程思政倡导的“精神场域”建设相距甚远,与“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要求也有较大距离。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要关注思政知识获取,还要关注思政信念养成,更要关注思政行为表现。
二、认知误区引发的课程思政教学的异化
由于对课程思政认知的误区,专业教师在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中会产生诸如“拼凑思政”“减弱专业内容”“高效思政”等异化行为,导致课堂教学的不顺畅、教学各要素的不协调,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这种异化行为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角色之“人师”与“经师”的二分
思政与课程二分的误区,必然导致教师角色“人师”与“经师”的二分。“经师”角色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育过程的普适性规律,重“授业、解惑”,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学生技能,使之能谋求“衣食之资”;“经师”可说是“被法定课程知识”约定的教师角色。“人师”则重于“传道”,引领学生精神上的发展,“促进学生精神的丰盈和健全”,需要教师有高的“道行”,具备正确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意识,以及在学习生活情境中进行适时价值观教育的能力。
好教师应是“人师”与“经师”的统一。一方面借助自己扎实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艺术,使学生获得“衣食之资”;另一方面借助自己高尚的人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润物无声”般的育人艺术,让学生明白“做人之道”:体现课程与思政的统一,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达到培育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
(二)思政教学“有效”与“速效”的混淆
在诸多领域,“效率”是一个热词,教育教学领域同样受其引导。“有效”“低效”或“无效”被视为教学评价的三个层次。为了教学的“有效”,教师选择高压教学手段,严格课堂管理,严防学生参与教学,标准化教学流程。这种“有效”其实是针对知识记忆与掌握的,可以说是一种“速效”过程,是一种知识中心的教学。
教书育人是一个“树人”的过程,是一项终身工程。“速效”的知识记忆可以说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崇拜的结果,追求的是快速、高效、经济;“树人”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关注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丰富人生的内涵,以达到精神生活的幸福和健康,体现GNH(国民幸福指数)的关怀。
有效的思政教学不能盲目崇拜“速效”的知识灌输,而应在知识高效、快乐学习的基础上,促进良好品性的提升,完善健康人格,追求幸福生活,为理想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三)课程思政实施“忠实”与“创新”难以兼得
课程实施的忠实观认为课程实施是忠实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创新观则是师生共同合作、在真实情景中创新课程内容的过程。如果简单地把课程思政过程理解为政治内容学习的话,有教师会认为政治性内容涉及国家意识形态以及主流价值观,教师应该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内容,因为一般的专业课程教师很难对其作出创新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