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 张俊玲

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反思0

摘  要:以发展极为迅速又渗透生命科学各领域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立足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注重启发,开拓思维,课程教学团队围绕十个重要专业知识点设计系列具有中国元素、专业特色、兼具国际视野的思政教学案例,并提炼出“科技进步,民族复兴;基因技术,创新精神;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的育人理念,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将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自然融入知识传授之中,为农林水产类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168-04

Abstract: Taking the course of Molecular Biology, which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infiltrating all fields of life science,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inspiration and opening up thinking, our teaching team designed a seri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cases with Chinese elemen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around te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oints, and extracted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national rejuvenation; gene technology, innovative spiri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althy life". Through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he value mold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are naturally integrated into knowledge teaching, and thus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of relevant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forestry and fishe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design

习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在全国各地高校教学改革中被广泛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不是新开一门课或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2],这意味着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都提升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3],其本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且发展极为迅速又渗透生命科学各领域。以上海海洋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面向水产类、生物类等多个本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在原先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德育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如何结合“双一流”水产学科专业特色与一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非思政课程平台上充分发挥该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

作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分子生物学先后入选校级课程思政重点建设课程和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的“领航课程”。以此为契机,课程教学团队在更换教材、梳理优化教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4],本文主要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与目标、教学要点与思政案例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方面展开,旨在为农林水产类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参考。

一、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思路与育人目标

鉴于分子生物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又发展极为迅猛的课程特点,在更新和梳理专业教学知识要点的同时,深入挖掘知识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教学团队提炼出“科技进步,民族复兴;基因技术,创新精神;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的育人理念,并以具有中国元素、专业特色和兼具国际视野的案例为载体,将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自然融入知识传授之中。

(一)知识能力目标

该课程系统介绍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研究技术与应用,重点讲授基因与基因组结构特点与功能,DNA复制、转录、翻译及修复与转座等生命过程与机理,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与研究方法,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学科前沿动态,能够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理解生命现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科学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德育目标

在上述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深入挖掘知识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国家认同与民族自信、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专业自信与职业道德、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要点与思政案例设计

经过2014和2018两轮教学大纲修订,教材更换为最新版的朱玉贤院士等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新的教学体系以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为主线,紧紧围绕基因组信息的保持、传递与调控展开,增加了DNA修复、转座,染色质修饰和表观遗传调控,补充了前沿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形成七个教学模块,知识点既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又体现了分子生物学前沿动态、重大成果与研究方法,有助于在培养学生应用分子生物学知识认识生命本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立足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注重启发,开拓思维,将一批涵盖国家认同、科学精神、专业自信、职业道德、环境保护与健康生活等育人要素的案例多形式分章节融入到分子生物学发展史、DNA复制、DNA损伤、RNA剪接、遗传密码、蛋白质合成、DNA甲基化、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及代表性基因组学等10个重要专业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见表1),如我国作为唯一发展中国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水稻、家蚕、大熊猫等全基因组测序等,体现了中国科研实力,彰显了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朱作言院士培育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水产生物研究进入基因组时代等,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以名人科学成就和学科历史等案例为载体,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引人入胜、润物无声的知识传授中达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目标。

同时引入在牡蛎、半滑舌鳎和鲤鱼等代表性水产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和图谱绘制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水产生物研究步入基因组时代,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从原来以灌输式为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问题任务驱动的主动学习,强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同时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充分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将蕴含在知识点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深处的思政元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实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的。

针对分子生物学教材中缺少中国元素的问题,以发表在Science或Nature上的高水平中国论文,如施一公等关于RNA剪接的系列论文[5],李晴等关于DNA复制偶联的核小体组装机制研究为载体,通过嵌入式讲解、专题式研讨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国的科研实力和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挖掘学科历史和专业相关名人轶事,通过案例导入式、观看视频和科研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前辈先贤的引领示范与潜移默化中,进一步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同时,通过科普推文、文献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遵守科学道德、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等意识,使课程思政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

四、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强调将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 思政之“盐”要精而具特色、专业教育之“汤”要具有先进性和高阶性,即用好“盐”、做鲜“汤”。而其关键在于专业教师如何把思政之“盐”巧妙地溶入专业教育之“汤”,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既具有广博、扎实的学术知识,又具有强的思政要素和案例的挖掘与融入能力[6],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引人入胜的知识传授中更好地实现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10).

[4]马克异,牛东红,李文娟,等.将“课程思政”融入“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32-233.

[5]徐启江,周波,闫海芳.“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9(11):15-18.

[6]李树涛.课程思政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N].光明日报,2020-06-16(15).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方略的探索与实践”(沪教委高〔2020〕31号);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建设项目(沪教委德〔2019〕18号);上海海洋大学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分子生物学)培育项目(无编号);上海海洋大学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分子生物学)建设项目(无编号);上海海洋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基础类课程群教学团队”(无编号)

作者简介:张俊玲(1975-),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鱼类遗传与发育生物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