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探讨

作者: 耿中华

摘  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产教融合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初心与使命”高度契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在制度设计、组织模式建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学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等方面还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抓好制度设计,创新育人模式,消解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对接与融合产业文化。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核心机制;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050-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university educ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aces increasingly arduous task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y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of which the core mechanism to fulfill the miss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lay emphasis on the system design, innovate the mode of education, elim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alents, and integrate the industrial culture.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re mechanism; path discussion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产教融合做出了较为具体的部署。国家的产教融合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为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产教融合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求经济发展由规模发展、快速发展向生态发展、创新发展转变。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实现教育服务强国战略的重要手段。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产教融合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构筑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国面对新时代所作出的正确选择。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部门、产业组织等自成体系,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导致国家的创新资源难以聚合,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受限。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产教融合战略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意义重大。

《意见》指出,“推动高水平大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意见》出台之前,产教融合一般认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意见》突破了传统观念,将产教融合推及到了所有高等教育。不仅如此,《意见》还将产教融合提升到了国家战略,视产教融合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通过产教融合,打破政府、产业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壁垒,使参与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能够充分利用共有资源,形成合力,从而共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二)产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等。《意见》指出,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战略对于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具有重大意义。产教融合能“将人才‘供给-需求’的单向传导机制转变为‘供给-需求-供给’的闭环反馈机制”。能促进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融合,解决人才需与求之间的矛盾。

我国产业正面临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集约型”的转型升级,新经济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级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与困难。要化解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矛盾,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最关键的要素是要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问题。这类人才仅仅通过企业自身的培养或者仅仅依靠高等学校供给,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的“无缝对接”,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产教融合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现实困境

在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质量提升、结构调整的改革过程之中。在这次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国家强调要通过产教融合来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创建,推动地方应用高校的转型升级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然而,面对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状,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发展、对接与融合产业文化等方面均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责任。但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建校较晚,在办学定位、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多地借鉴重点高校的做法,缺少自身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脱离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与地方政府合作,与区域产业对接等方面,缺少应有的制度保障。

制度衔接是制约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主要问题。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制度设计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教融合方式比较单一,使产教融合体制架构的灵活性与前瞻性不足。从而导致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不能及时把握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区域企业对高校的创新能力不了解或持怀疑的态度;二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组织体系分散化与碎片化的特点比较明显。产教融合组织难以发挥其科学引领的功能,低效率、空心化、短期性的产教融合组织,使地方应用型高校难以与区域产业进行有效融合。

(二)组织模式特色不明显

深化产教融合既是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地方产业改革和激活地方产业活力的手段。但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来看,地方应用型高校分类不够清晰,定位不够明确,发展方向过于趋同化。由于这类高校一般建校较晚,在办学定位、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更多地借鉴重点高校的做法,缺少自身的特点;在评价方面,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方面脱离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

从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科研水平与条件来看,由于科研拔尖人才的匮乏,科研创新能力与前沿学科的发展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就导致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很难达到全国重点大学的水平,其有限的科技创新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势必影响地方应用高校很难与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进行有效合作。另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不像职业技术学院那样,采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服务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三)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产”与“教”是产教融合的两大主体,分别属于社会的两大领域。“产”的任务是通过对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利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教”的任务则是通过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产”的任务完成离不开“教”为之提供的人才支撑,“教”的任务完成也离不开“产”为之提供的实践机会与资金支持等,“产”与“教”在需求方面是互补的。随着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我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关系愈加密切。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将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之中,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

在由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院校构成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通过深度产教融合,为区域企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科研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其人才培养在满足政府与大型企业需求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与区域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等方面,也没有明显优势。

(四)“产”“教”文化对接有待加强

《意见》指出:“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是通过“产”与“教”互融互通来实现的,这种融合一方面表现为制度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融合,也就是通过地方应用高校的课程与教学的专业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的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专业文化。

“产”与“教”文化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企业参与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不够。学生从学校到职场将面临许多文化适应的问题,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比较注重通过实验或实训课程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如何做人、如何敬业等职业指导方面,对于课程的开发不够,区域企业领军人物与精英人物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文化与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专业教学过程的融入等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学校教育文化与区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文化的融合不够。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方面更为重视中外名优企业文化融入,忽视区域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文化的融入,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等方面与重点高校趋同,缺乏区域性特点。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产教融合的推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中需要破解的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将产教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抓好产教融合制度设计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制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的确立,要转变传统的学校发展理念,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责任担当,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区域产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学校专业优势等,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差异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