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剧表演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

作者: 石淑先 乔宁 马贵平 王矞 杨阳

情景剧表演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0

摘  要: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度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分析目前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和原因的基础上,作者在给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工程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情景剧表演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剧本创作并结合现场表演,将情景剧与工程伦理教学内容、思政内容及专业内容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课后的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对情景剧教学效果满意。此外,还对情景剧表演在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进行分析和总结,所得经验可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情景剧;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3-0118-04

Abstract: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on the talent training in the engineering field.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for example, teaching method and mode are lack of variety, and teaching contents couldn't combine with theirmajor very well, also learning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s low.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nalysis of causes and predicament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role-play teaching method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combining the drama and the contents of engineering ethics, developing teaching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ed in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Effect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role-play on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are analyzed from drama screening, creative work or adaption, live show,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ese results can offer some experiences for peer.

Keywords: role-play; engineering ethics; course teaching; exploration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学科种类、招生规模和培养体系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未来工程类职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工程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伦理敏感性和判断力,以便在将来的工程师职业生涯中进行正确的伦理决策,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应该重视工程伦理教育[1]。工程伦理素养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8年5月4日下发了学位办〔2018〕14号文件,正式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今后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将以此为重要依据,进行人才培养和评估评优[3]。

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同于科学学位研究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以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为核心,形成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4]。目前,不少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对工程伦理教育以及工程伦理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5-8],但课程教学还是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度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9](简称“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笔者从分析目前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和原因出发,利用给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工程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工程伦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机会,将情景剧表演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线下教学,通过情景剧与工程伦理教学内容、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10],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困境

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目前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度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和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实践改革不深入、学生参与度低等有关系。

工程伦理课程不仅包含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科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工程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内容,例如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环境工程、水利工程、核工程、医药工程等等。很多高校将工程伦理课程放在文法学院开课,相关教师甚少有工程学相关技术知识背景,对工程专业也不够熟悉[11]。而很多工程伦理的案例,专业性非常强,例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例中,由于生产农药的原料“异氰酸甲酯”的泄漏造成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要深入剖析该案例背后隐含的工程伦理问题,需要从原料物性、生产工艺流程、跨文化境域下的工程标准等多方面理解和分析。再如“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案例中的“O型密封圈”、“天津港爆炸”案例中的“硝化棉、氰化物”、“毒跑道”案例中的“聚氨酯”、全国多起“PX项目建设抵制”案例中的“对二甲苯”等,也都离不开材料与化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知识的应用。如果不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和挖掘,就无法深刻理解工程伦理内涵,并造成“谈化色变”“化工妖魔化”现象的持续影响。相反,有些高校安排工程伦理课程到各学院进行单独开课,并由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进行讲授。虽然这种师资的调整有助于从专业角度对工程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但是专业教师往往对哲学、对伦理方面了解的不够深入和透彻。这种因师资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教学困境,使得对学生工程伦理的教育大打折扣。

虽然工程伦理教育对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工程伦理课程在2018年前,一般都作为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修。从学生角度认为,公共选修课程没有公共必修课程课重要,而且和专业相关性不强,一般仅仅为了凑个学分,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从教师角度认为,公共选修课学生多,专业差别较大,为了适应各专业学生学习,只能尽量多选择一些共性内容或案例进行讲授,无法从专业角度深入挖掘相关伦理问题,这种“泛泛而谈”,造成学生不爱听、不爱学;而且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一般又都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教师精力有限,加上学校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不够,也造成对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不深入。2018年后,虽然工程伦理课程已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但对科学学位研究生而言,并无必修该课程的要求,仍作为选修课学习。

二、情景剧教学模式实施

针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困境,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8年开始,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教学改革,从全校公共选修课调整为学院按专业方向开设公共必修课,从纯线下教学调整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上百人的大班授课调整为40人的小班授课,从单一教师授课调整为教学团队集体授课,同时还邀请外单位相关专家进课堂授课。此外,学校还安排专项经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线下教学中引入的情景剧教学,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创作剧本,在创设的具体情境和氛围中进行表演,通过角色的扮演和情感的深度代入进行体验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很高的评价。情景剧教学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通过感悟和内省实现自主学习[12]。目前情景剧教学方法在思修课、法律课、护理课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好的教学效果[13-15],但在工程伦理课程中应用较少。

笔者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材料与化工等。材料工程和材料与化工是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工程领域[16],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在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材料特性分析和改性、材料的使用与废弃的全过程中,涉及众多的伦理问题,因此对材料工程或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非常必要[17]。工程伦理课程的情景剧表演,安排在学生学完工程伦理的基本知识后,针对工程中的伦理冲突、影响工程决策的伦理因素以及工程师面临的伦理困境等方面,参考材料与化工领域发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在角色的扮演中,展现当时发生的情景,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工程伦理相关知识,把理论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动态表演中。

情景剧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教师首先根据伦理内容(责任伦理、利益伦理、安全伦理、环境伦理、职业伦理、科研伦理),公布选题指南;学生进行团队组建(4~6人),商量选题后与任课教师讨论,确定情景剧的伦理方向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剧本的改编或创作,其次准备合适的道具并进行排练;最后各组进行情景剧表演,表演结束后其他组学生参与质疑或讨论,通过学生互评和专家评价给出成绩。情景剧表演结束后,教师进一步就剧中相关伦理问题进行总结,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思考;同时辅助以调查问卷,将工程伦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程境域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通过工程伦理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确保全员育人。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在仿真的空间和角色情境中,不仅可让学生充分体验利益相关者角色的心理变化,多维度理解一个复杂的工程可能涉及到的技术、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而且在情景剧的制作和表演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工程构建的世界,只有把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情景剧教学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其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三、情景剧教学评价

情景剧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认可情景剧教学模式,本文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对情景剧教学成效进行了评价。在2019年149份有效问卷中,“你认为工程伦理课程学习中,进行情景剧编剧和表演是否有必要”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85.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情景剧的编剧和表演,其中30.9%的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在“传统讲授、案例教学、情景剧教学、小组讨论中,你想选择的合适教学方式”问题中,有76.5%的学生选择了情景剧教学方式。在2020年66份有效问卷中,调查“情景剧策划、编剧和表演中,你的投入程度”时,90.9%的同学选择了全情投入,表明了大家对情景剧的重视程度。针对情景剧对大家工程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决策能力的影响调查中,98.5%的同学认为对工程伦理意识的提高有帮助,其中68.2%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同时,100%的同学都认为通过情景剧教学,提高了对工程伦理规范的了解,其中83.3%的同学认为有很大提高;在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方面,98.5%的同学都认为提高了决策能力,其中62.1%的同学认为有很大提高。此外,在“线下教学的教师串讲、案例视频观看、小组讨论、专家进课堂、情景剧教学中,你认为收获最大的环节”的问题中,66.7%的同学认为情景剧环节收获很大;而且100%的同学认为对工程中伦理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其中69.7%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可以帮助自己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并牢记工程师的初心和使命,做有良心、有正义感的工程师。

此外,学生也在问卷中反馈,情景剧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提高沟通能力,而且可以更生动地把知识融入现实进行实际运用。作为理工科学生,一开始确实有很大的畏难情绪,但是和经过努力后的收获相比,付出和体验都非常值得。也有同学提出希望加大情景剧在教学中的占比,增加情景剧的演绎方式,增加团队成员人数,使情景剧内容更加丰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