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忧思与优化
作者: 戚昊辰 曹辉 贾梦秋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03
摘 要: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实施立德树人引导的关键力量,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仍然存在导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导师立德树人主体责任不清晰、导师队伍管理评价不完善等问题。这就使得高校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需要从导师职责使命明确、立德树人意识强化、奖评考核制度优化等多维度,对导师队伍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010-04
Abstract: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is the central link of graduat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top duty of graduate instructor. Instructor tea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power for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graduate instructor team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he structure of the instructor team is still not perfect, instructors do not have a clear sense of entity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instructor team needs to perfect. This objectively require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ive to build a team of instructors with ideals, beliefs, moral sentiments, solid academic attainments, and a heart of benevolence, which will b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methods for instructor team construction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of clarifying instructors'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optimizing rewar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graduate instructor; team construction
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对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提出了具体要求。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1]。教育部2018年颁布《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对“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作了明确要求[2]。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师德师风评议机制等有了规定和说明[3]。党和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推进教育系统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政治承诺,充分体现和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有关“立德树人”的相关论述与文件精神也为我国研究生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目标。
研究生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层,其教育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发挥好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高峰”、聚集人才“高地”作用,事关国家的发展和强胜。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导师责任制。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责任与使命。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当前立德树人背景下,促使研究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更加清晰明确。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研究生教育正面临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的挑战,一方面是破解国际化对高端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人才海外流失的困局,另一方面是探索新时代下我国高端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对策研究。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迈入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路线愈发成熟,促使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新局面快速形成。在贯彻立德树人中心环节过程中,导师是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关键力量,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最主要的沟通交流对象,对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指导事关其成长成才。这客观要求导师履行好研究生思想引领和科研领航的责任,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研究生教育中落地生根。
(一)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向未来人类科技发展与国家战略规划需要,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更加需要主动承担起创造新“国之重器”的使命和担当[4]。但在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带来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被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为代表的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所侵蚀,导致研究生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学术道德教育缺失等问题,甚至出现价值观偏离等情况。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就必须做到研究生教育德才并育,不仅要求导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还要担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正确价值情操的思想引领重任,因此,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正是对“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有力回应和必然要求[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时期。建设一流大学就要匹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具备一流水平的卓越研究生,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流理念,落实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完善的立德树人职责[6]。高校在全面推进一流研究生教育建设过程中,应当把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环节和关键举措,深化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生培养保障机制,以培育“四有好导师”为工作理念,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面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7]。
(二)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贯彻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
基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特征,我国研究生阶段培养普遍采用和实施导师责任制,即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担任其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培养全过程均是以“导师指导研究生”为模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既是研究生学业发展和科研探索的指导者与引路人;更是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为频繁、交流最为密切、关系最为亲近的师长与朋友[8]。研究生导师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位等核心素养都会对研究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导向作用。此外,我国研究生教育阶段普遍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即导师与学生通过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培养关系与责任义务。双向选择制度的实施,进一步使研究生对导师具有更高的认同感和认可度,很多导师成为学生发展阶段、甚至是一生的楷模。学生会主动通过模仿和内化导师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逐步改变和完善个人品格和行为方式。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研究生导师应用好天然的职责优势,发挥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力量,高校应做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落实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研究生教育中落地生根。
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归因
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整体结构、履职尽责、管理机制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要改变完善这些,就需要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构建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科学、敢于创新的导师队伍新体系。
(一)结构不合理,立德树人首要职责贯彻不到位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导师队伍整体结构与立德树人职责贯彻不匹配,主要表现为导师队伍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师生比不科学直接体现在导师队伍数量不足,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的一届学生人数大多在3个以上,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贯彻立德树人首要职责效果和科研学业指导的精力与时间越低。在导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方面,部分高校在导师队伍梯队建设上存在年龄断层,即青年与高龄导师占比较多,在贯彻履行立德树人工作上则表现为:青年导师经验不足,更多精力投入个人科研、职称评定,对研究生政治、德行、品格培养相对薄弱;高龄导师经验丰富,但个人精力和实际参与教育教学时间无法保障,相对降低了研究生培养力度和效果。
(二)履职尽责不到位,立德树人育人成效不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动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创新发展,涌现出一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研究生导师典型代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个别高校研究生导师履职尽责不到位,抓培养质量和学术风气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甚至有少数学位论文出现较严重的质量和学术诚信问题。
部分研究生导师对立德树人首要职责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深刻理解与全面精准地把握导师立德树人首要职责的内涵与外延。在具体指导学生过程中,不能够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做出相应的指导,只是片面追求或达到指导次数和时间,指导过程单方面为导师说教,并不能达到指导学生的效果。
(三)管理评价不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保障不强
导师遴选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障研究生导师队伍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导师遴选标准是衡量候选教师是否符合导师岗位职责要求的重要依据,因此遴选要求、标准和过程必须具备明确、具体、可量化的特征和评价指标。导师遴选作为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入口关,是贯彻立德树人的第一步,遴选标准的制定就凸显其关键作用。当前,高校虽然将立德树人、师德师风明确列入遴选标准,但依然存在参考条件模糊,界定范围不清,缺乏行之有效和长期可行的导师立德树人客观评价依据与参考标准。
此外,考核与评价同样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导师考核与评价文件制定中,以惩罚、处分等内容居多,考核评价以合格/不合格两级制为主,导师并不能从考核评价环节获得足够充分的激励,且针对立德树人首要职责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和评价依然缺乏具体实施方式、方法,现实中考核途径多以自评、组织评价为主,研究生评价很难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