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与专业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李慎刚 张锋春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18
摘 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围绕立德树人,要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是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并把课程思政教育与PBL教学环节相结合,对思政元素和PBL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得到深刻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PBL;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072-05
Abstract: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whom, cultivating what kind of talents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m is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education". Cultivating moral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round cultivating moral people, it is necessary to p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iming at specific teaching cont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whil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taught by looking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addi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ombined with PBL teaching link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BL teaching links are carefully designed, so as to give play to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 so that students can acquire prof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and maste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Keywords: PBL;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university education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要任务,尤其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在大学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培养方面,大学和专业教师更注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或者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培养。然而,我们的国家发展决定了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作为根本任务,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服务[1]。所以,大学的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实施等均要基于此进行展开。
大学对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特征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精神,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程等三个模块[1]。但在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进行课程思政作为思政教育的补充。在2020年5月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实施,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并全面推进大学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在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既要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养成,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实行课程思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引入要有侧重点和方向性[2]。PBL教学法起源于国外,实施PBL教学法,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协作、协同创新等能力。通过在医学[3]、大学英语[4]、有机化学[5]、大学物理[6]、计算机[7]、土木工程[8]等学科中的成功应用,采用PBL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效果显著。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在专业课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把PBL教学法和课程思政相结合,从而在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思政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模式
(一)PBL教学法与设计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基于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和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参与来实现,从而形成合作的团队、形成自我学习和管理的习惯。因此,PBL教学法的基础是认为学习是具有建设性、自我管理和合作的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也是新知识形成的共同创作者。同时,在典型的PBL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际教学证明,采用PBL教学法教学比传统的讲授学习效果更为突出[9]。在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进行分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汇报;同时,教师要精心为每个小组设计学习和讨论的问题[9],问题质量的高低和PBL教学环节的质量相关;然后,组织每个组的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小组的成员去学习,讨论,再学习,再讨论,直到拿出最终的解决方案。最后,学生就讨论结果形成最终的方案并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教师和其他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并根据汇报过程和答辩情况给予评价。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具体环节的关键内容见表1。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元素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简称,思政课程与一般的专业知识课不同,是以明确的政治导向为基础的思想理论课和知识课。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过程中,思政课程贯彻于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大学等各个阶段。思政课程的目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在中国的中国化和发展进程、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1]。
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是指在具体的非思政课程教学中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思政课程也要发挥德育作用,要在非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方面进行教育[12]。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思政教育方法,更是一种课程观,强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思政教育融合到普通的课程教学中[13],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养成的统一,是知识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统一,是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的统一[14]。在大学教育中,与思政课程不同,具体的专业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方面均以讲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为主;进行课程思政,要在专业知识讲授、专业能力培养基础上,兼顾思政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思政教育内容应与课程内容相关联,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通过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科学精神、人文道德伦理等,进而通过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人格完善的有机结合。
进行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是关键。思政元素的发掘要结合课程特点,要从有助于课程建设的角度考虑。思政元素的选择与设计,既要实现对课程本身知识点的丰富,又要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与课程教学相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要起到“隐形穿插、无形融入、有形支撑”的作用[15]。在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握方向,拓宽视角,提升思想高度。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大脑清晰,思路明确,要以课程知识传授为背景,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和传递正能量的有效平台。
2. 思政元素的融合要坚持以专业(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背景,寄教于思,相互促进。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切忌生硬,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思政过程中结合课程、专业、学科特点,既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育和升华,又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理解,甚至于催进学生在本专业、学科发展的思考。
3. 思政元素的融入要有助于发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政元素的选取要考虑课程或者专业热点,并结合社会现实、热点进行,从而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同时,在思政元素的融合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采取有效的思政方式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和思政教育效果。
(三)课程思政与PBL教学法的结合
从教学效果角度出发,学生自己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讨论,再去解决问题,其教学效果好于教师的单向讲授。通过PBL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从课程中寻找适合于思政教育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和思政方面相关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然后进行讨论和方案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得到深入的思政教育。
二、PBL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一)PBL教学与“三个自信”的结合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地铁与轻轨课程的第一章中包括了交通方式与城市发展、地铁与轻轨的发展现状、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地铁与轻轨交通的特点、轻轨与地铁建设的基本条件等内容。对于申请地铁和轻轨建设的城市,要满足人口数量、交通线路上的客流量、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等条件。城市地铁与轻轨建设的必要条件如下所示[16]:
(1)城市人口达到100万;
(2)在主要交通干线上,现在或可预测将来单向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h,通过完善地面交通系统,仍然无法满足客流量的增长;
(3)地下铁道和轻轨应成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合理布置,降低投资;
(4)必须依据国民经济情况、城市经济实力、设备国产化率和施工与运营管理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经过可行性论证才可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