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角下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与实践

作者: 陈茜 邱悦颜 贺梦冬

思政视角下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与实践0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26

摘  要:从大学数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大学生身心健康等几个方面分析大学数学课堂实施思政教学的必要性,针对大学数学课堂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以数学课程本身求是求真的理学特性和文化意蕴为两大主线,探讨思政教学在大学数学课程的开展思路。在实践课堂中,从创新教学方式、打造优质教师团队和开辟数学第二课堂,这三方面探讨如何助力思政教学的实施,并从考核成绩、教师成长、学科竞赛和优秀学生事迹等方面展示思政教学下大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大学数学;思政教育;实施途径;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104-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mathematics classroom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status of Colleg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Mathematics classroom, it puts forward two main lines, namely,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eeking truth i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tsel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athematics. In the practical classroom,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help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 and opening up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mathematic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university mathematics classroom und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shown from the aspects of examination results, teacher growth, subject competition and outstanding students' deeds.

Keywords: College Mathema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teaching effect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搞好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仅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先导作用,也要结合各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全方面多层次携手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育人成才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思政教学元素,使数学教学在传授数学知识、思维方法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出本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数学课堂实施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多数学生属于外地求学,父母无法时时监管到位,大学素质教育下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宽松,这些有别于初等教育的外界因素,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学生都要有一个适应期。而此时学生个体意识逐渐变强,处在对外界环境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年龄层,但心智上的不成熟,明辨是非及抵制外界诱惑的能力不足, 非常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加强健康心理引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需要关注。大学数学是基础性课程,理工或经管类学生四年制学习中有三年均有不同科目类的数学课程在开设,授课时间长,覆盖面广是该课程的一大特点;同时数学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尤其是哲学与自然科学,当然经管文史美学中也不乏有数学元素出现。更有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主考科目,显然大学数学在初等数学与高等教育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以此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去,必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的育人教学要求,这也是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大向所趋。

二、大学数学课堂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思政素材单一或丢失现象严重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对万千世界中存在的各种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进行抽象概括进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内容具有客观性、逻辑性和超越意识形态的特性。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思想理念、道德意识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文学与感性较强。迥异不同的学科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模式。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主要以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主,课堂、教材和考核中思政因子与素材形式单一,思政题材更新的速度缓慢,数学教学与思政教学融合度不高,甚至个别数学科目中忽视与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专业数学教师思政意识薄弱

按照教学需求和人才招聘要求,高校数学教师绝大部分是数学专业科班出身,在几十年的受教育过程中,接受的多是自然之道,理学之理,而硕博期间数学教育更为突出。这使得数学教师的德育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德育意识不高进一步限制了德育能力的发挥。年轻教师有教学工作量、科研、职称等压力;部分年长教师存在教学模式僵化、危机感不强、学习意识薄弱的现象,在教学之外,教师们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培训上有很大缺口。甚至有些教师观念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修和马列教师的教学范畴,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意识。因此,数学教师思政能力和德育意识提升要着眼于团队方面的整体建设,才能为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优质师资力量。

(三)数学课程知识抽象,课时缩减等原因给思政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

近年来,数学类课程教学课时有所变动。如高等数学课程[2]授课学时由上世纪90年代的220学时左右缩减到现在的160学时左右。课时缩减,知识体系基本不变。同时,数学知识抽象,课堂上PPT课件翻阅式、视频式讲解都不利于学生思维同步于数学教学过程,传统的讲授与黑板板书的教学课堂难免有“向前赶”的现象出现。再加上大班授课,授教人数多,学生基础功良莠不齐等因素都给数学课程高质量教学增加了难度。显而易见,既要完成数学课程的教学,又要兼顾思政教育的开展,课堂中必须另辟蹊径,创新教学模式。

三、大学数学课堂实施思政教学的两大优化思路

(一)传授学科知识,培养理性思维,突出课程特色

首先,大学数学知识中的理性思维能锻造学生的唯物主义精神。现实世界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规律运动而发展的,数学正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然能认知客观与主观、个性与共性、整体与局部、原因与结果、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唯物辩证法的元素。这些数学理性思维的熏陶,能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观。

其次,数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品格。数学学习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没有答案可循,很大程度上需要创新,开拓思维,打破表面现象的迷惑,寻求物质世界的真相。这种追根思源,求真求实的论证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特有的逻辑严谨、思维缜密、条理分明等特点,使学生在判断正确与错误时,更多地依靠运用理性推理,这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能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数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索研讨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息息相关,正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了数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国古代著名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粟米、商功、盈不足等都是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人们分田丈地、商贾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牛顿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瞬时速度问题时,提出的“流数”便有了微积分的萌芽。但大学数学一般以讲授数学理论为主,教材中的实际应用题目不多且更新较慢,因此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推陈出新,纳入一些与所授专业相近的数学应用类题型,引导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种数学本源实际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查找文献,之后分组讨论,能促进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体力量的凝聚,问题的解决也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丰收的幸福感。

(二)着眼文化蕴意,提升数学素养,多方位培养人才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把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不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那么什么是数学文化呢?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南开大学教授顾沛认为,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数学文化。我国诸多著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文化给予了研究,如李大潜院士、张奠宙教授分别探讨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数学史的关系[3-4],徐利治教授研究了数学文化对人生的作用[5]。尽管学术界对数学文化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人为约定的逻辑建构系统,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进行数学行为活动所产生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从刻画计数、结绳记事那时起,数学就与文化息息相关。

1. 数学传统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长河中,数学传统优秀文化如同浩瀚星空中的闪亮瑰宝,在华夏文明中大放异彩。在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近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 592 6,这一结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毫无精密仪器及网络计算软件的辅助下,他又将回归年的长度推算为365.242 814 81,误差只有50秒左右。“哥德巴赫猜想”是现今悬而未决的数学难题,在近代,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发表的“陈氏定理”是目前最先进的成果。更有中南大学在读本科生刘路用两个月的时间破解了17年的国际难题“西塔潘猜想”,被誉为“当代陈景润”。这些数学家滚石上山不畏险,爬坡过坎不避难,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奋斗精神,将激励和鼓舞一代代有为青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7]!介绍丰富生动的数学发展史,追溯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构建,讲述数学家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励志故事,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