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研究生德育队伍结构优化

作者: 刘亚辉 刘怡 肖凤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37

摘  要: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德育队伍存在主体单一、配置失衡等问题,导致研究生教育出现德育失范,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德育建设的现实要求。面对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频繁出现的论文抄袭、成果造假、数据作伪等学术不端现象,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研究生德育队伍结构的优化工作,通过整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青年博士教师和朋辈助理等德育主体,形成合力,并构建相应的实效保障机制,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融入高校育人环节。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研究生;德育队伍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147-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lack of value education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postgraduates frequently appear academic misconducts such as plagiarism, falsification of results, and falsification of data in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post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team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simplific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sufficient disciplinary mechanism and emphasis, cognitive biases in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imbalances in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ng teams. These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reality.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ost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team, and carry out the necessary integration of educating subjects such as postgraduate tutors, counselors, young doctoral teachers and peer assistants, so as to form a joint force, by strengthening selection, evaluatio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continuing education, etc.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guarantee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 in this way, and the whole staff,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all-round integration of "enhance morality foster talents" into the education link.

Keywords: enhancing morality, fostering talents; postgraduates in universities; structur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eam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推进与改革,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呈现出日益提升的态势,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高校研究生群体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力军,作为国家培养科技研究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研究生教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的核心环节。而面对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存在的论文抄袭、成果造假、数据作伪等学术不端行为,坚持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在研究生教育范畴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方针,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是弱化这一现状的关键现实路径,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行教育(以下简称“德育”)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高校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必要支撑。“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本义中的“怎样培养人”首先要解决的是“谁来培养”的问题,即高校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问题。而目前德育队伍存在诸多困境,对其结构的优化是“立德树人”亟需解决的关键。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意蕴及现状

道德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的产物,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当下,由于我国研究生受到社会思潮多样、认知结构多元和信息接收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影响,使得该群体的道德缺失问题较为严峻,而导师对学生的单一化德育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德育被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立德树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时代意蕴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高度重视德育的国度,早于春秋时期便将“立德”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礼记·中庸》提出知、仁、勇为“三达德”,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来提倡“立德”思想……不同的历史阶段建构出不同的社会道德形态和结构,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实现对传统道德范式的提升和超越,彰显深刻的时代性意蕴。现阶段,我国对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围绕“立德树人”为主轴部署了一系列教育战略与决策。继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高校建设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来,教育部不断摸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协同发展育人模式,并依据时代特征提出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立德树人”逐渐提升至新的历史高度。正是基于国家对“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的同时,结合现实基础就“立德树人”分别实施了相应措施,使得德育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高校学生的道德水平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研究生德育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研究生群体仍然潜藏的若干道德失范问题,影响着高校对研究生论文抄袭、成果造假和数据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化进程,使“立德树人”的开展构成了严峻的难题与挑战。因此,应始终将研究生德育工作作为高校顶层设计关注的焦点和施政的重心,避免因其他工作的冲击使其逸出高校教育工作视界。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和德育队伍现状

我国在读研究生多数位于20~30岁的年龄区间,他们成长环境多处于一个与信息技术高频交互的复杂社会之中,接收信息的渠道广泛,能构成较强的自主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表现出个性化样态,使得研究生群体中的认知结构出现多元化差异。加之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社会经济成分多样、社会思潮多元、人才竞争激烈和就业形势严峻等多维度社会压力。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面对庞大社会信息源“诱惑”时,容易出现道德缺失现象。面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从而造成的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或高校的有关部门迅速作出合理举措,及时遏止事态的恶性蔓延。这些事例固然说明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术不端行为秉承零容忍的严正立场,也反映出研究生群体的道德失范已非常严峻。虽然相关部门对学术不端的事后惩戒和警示措施具备一定的教化意义,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研究生日常教育中唤醒其在道德伦理层面的自觉。

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德育队伍建设应包含导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优秀毕业研究生队伍和青年教师队伍[1]。时下,高校德育队伍存在以下困境:一方面,我国教育系统中研究生培养制度自出台以来,以实行“1”(导师)对“N”(研究生)离散管理模式的导师负责制为主。再加上各高校育人模式和学生专业方向的不同所导致培养目标、计划和方式的多元,使得研究生导师难以以一己之力洞悉所带学生的学术道德情况,现阶段导师对研究生单一化德育模式已较难适应“三全育人”的时代育人要求;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过度注重对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德育队伍的职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生了偏离,或德育队伍对研究生“失德”行为的教育和惩戒机制不成体系、执行力不足,促使学生对学术不端存有侥幸心理,加剧了诚信道德缺失、学术失范的滋生;再一方面,高校对研究生“立德树人”还存在认知偏差,按部就班地沿用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育人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后一方面,德育队伍中研究生导师、辅导员、青年博士教师和朋辈助理等德育主体的配置问题难以保证,队伍之间的协同合力亦没能真正形成。因此,构建一支针对性强、行之有效、配比充足的德育队伍刻不容缓。

二、高校研究生德育队伍结构优化的现实路向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研究生德育队伍结构优化工作,是高校一个多方联动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高校育人主体共同的责任,而且研究生的德育教化成效较本科生难度系数更高,因此,研究生德育队伍需协同导师、辅导员、青年博士教师和朋辈助理等育人主体形成合力。

(一)充分落实导师队伍的“主体责任”制度

自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文件,明确研究生导师具有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主体责任。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的重要力量”;在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再次明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主体;2018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文件中,教育部又一次指出:“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 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2]”导师肩负研究生教育“第一责任人”的时代使命,既要注重对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指导,又要加强对研究生道德品行的教化和价值引领。

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较本科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方向细分、班级概念淡化、集体活动较少、日常科研和论文撰写多以与导师单线联系为主等。基于这一情境,导师如不能承担起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行教育的主体责任,研究生的科研与生活可能出现很大程度的德育滞后,严重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开展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因此需凝聚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自觉”,不断焕发导师队伍的德育效能[4]

(二)充分利用辅导员队伍的育人方法论优势

辅导员队伍的育人工作进行过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具备一定的阅历与经验沉淀,在进行学生工作时显现出针对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等育人优势。此外,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具有较高的共通性,两者日常交流频繁,辅导员能灵敏地察觉到学生的道德变化。因此,作为高校思政与价值引领主力军的辅导员,在协助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教学同时,也可以对导师的德育工作进行补充与加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对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极其重视,根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内容,高校需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设置不低于1∶200的师生配比[5]。 而时下,辅导员队伍还存在较为严峻的问题:首先,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配置问题难以得到保证,辅导员基数的缺失直接致使个体辅导员工作量的上升,在德育工作板块预留的工作占比必然下降,德育成效也将直线下滑;其次,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质量要求不高,存在以本科生辅导员兼任研究生辅导员,或直接从在读研究生中选任助理辅导员承担专职辅导员职能的情况;最后,辅导员的工作较为繁杂,除了负责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党员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等板块的工作外,还涉及数据调查、统计和汇总等大量繁琐的重复性日常工作。因此,需重新考量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人员配置补充、工作质量提升、日常工作减压等方面的优化路径,最大化地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