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
作者: 巩彦平 张芳芳 金文奖 葛梦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38
摘 要:立足于我国课程思政发展现状,在充分把握课程思政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以613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课程思政特征词评定,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展开研究,建立高等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因素模型,即意识形态导向准确性、育人合力融合紧密性、教育理念输出全面性、教学模式应用灵活性。其中,意识形态导向准确性因子贡献率最高,表明该因素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四因素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151-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 in China, this study selects 613 teacher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subjects under fully grasping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vestigates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combining theory with demonstration through estimating the accuracy degree of the adjectives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 involves four main factors, that is: the accuracy of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output of the educational idea, the flex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s. Among them, the accuracy of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factor contributes the mos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factor plays a core role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evaluation system; four factor model
“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化、利益群体多样化、思想观念转变加速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化的现状,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显得极为迫切[1]。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方式的转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意味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逐步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教学从业人员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形成多角度、全方位育人格局[2]。
许多学科基于各异的研究旨趣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课程思政展开了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吴贵春对“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进行了深层次、多角度探析,对高等教育中育人工作体系提出了更高更完善的教育理念。李黎等通过团体访谈的方式初步探索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认为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是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赵辉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优化路径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原则、策略等[3],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方向为育人工作增添了新的内涵,但这些研究对象多为本科大学生群体,其中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忽视了这个重要的课程思政教育载体和育人工作的承载者。研究内容多围绕课程思政主体进行探讨,多数研究为思辨探讨,即使是实证研究,也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结构探索研究更是无人问津。
国家育人体系的发展、改革与进步,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教育实践与发展现状,青少年成长成才需求都表明立足于道德教育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是这个时代的召唤,跨领域、多学科、深层次交叉融合研究,彰显课程思政相关领域研究的时代价值。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潮流,创新育人合作机制,真正使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全国五个地区随机选取温州、西安、汉中、成都、台州等8所高职院校,抽取各个学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任教师645名参与调查,其中思政课教师104名,专业教师541名,年龄介于25~50岁之间,回收有效问卷613份,有效率为95.04%,分两批进行调查。第一批被试参与课程思政评价特征词的符合度评定预调查,实际有效被试304名。第二批328名被试参与课程思政评价特征词的符合度评定正式调查,实际有效被试309名。
(二)实施程序
第一阶段(预调查):综合课程思政相关文献综述与分析,根据开放式调查与访谈,编制相应的课程思政评价开放式调查问卷,对选定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要求被试对象根据自己对各个调查项目的理解,用尽可能多的特征词或者短语列举出评价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结果质量的标准。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对收集到的特征词或短语进行提取、同义词合并、汇编与整理。
根据上述步骤汇编整理的词汇收集表中,筛选出词频高于5的前63的特征词或者短语,结合相关人口统计学资料及问卷编制原则,随机排列编制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方式,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及对特征词的理解,对这些特征词或者短语描绘高职院校评价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效果质量标准的符合度进行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计1~5分。
第二阶段(正式调查):要求被试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调查问卷》中特征词与评价课程思政实施过程和结果质量评价标准的符合度进行评定。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和Excel对回收数据进行管理,通过项目分析、差异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等确定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结构,再采用AMOS 20.0软件构建评价体系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验证。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特征词评价的描述与分析
首先,将304名被试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特征词的词频高于5的特征词或者短语从高到低进行排列,详见表1。
其次,根据项目的共同度<0.4;题项有跨因素负荷且负荷值>0.4;题项在单因素上的负荷<0.45;高低组临界值检验中差异不显著(p>0.01);题总相关系数<0.4;信度检验中影响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题项等进行因素抽取。再采用巴特莱特球形检验(Bartlett-test of sphericity)和KMO取样适合度检验(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方法来检验调查问卷的因素分析的适合度。结果显示,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较大,且p<0.05;KMO值介于0~1之间,且KMO=0.898,表明较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PFA)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对309名被试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标准为:因素特征值(Eigenvalue)>1;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够解释3%的总变异;符合陡阶检验(碎石检验,Scree test),参照碎石图拐点;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项目;删除归类不当的项目;因素方便命名。
最后,根据项目筛选和因素抽取的标准,经过多次探索,结合研究的构想和研究目的,固定抽取4个因素,累计删除40个题项,剩下的23个题项组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问卷。对由剩下的23个题项的问卷进行因素分析适合度检验,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 904,df=223,p<0.01;KMO值介于0~1之间,且KMO=0.912>0.90,表明极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问卷共抽取4个因子,共解释了55.487%的变异量,主成分总解释量见表3。
碎石图检验结果表明,从第四个因素开始曲线逐渐趋于平缓,因此抽取4个因素最为合适,如图1所示。
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见表4,所有项目因素负荷值超过0.40,四个因素结构清晰,且不存在交叉负荷。
(二)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验证分析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出公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四因素模型,此结构或者模型是否合理,这四个因素之间的契合度是否达到最优,此结构是否是最优模型,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因此,借助AMOS20.0软件,对探索出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四因素结构在另一批数据(n=309)中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相应的拟合指标或参数值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5。
在以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中,主要涉及三类指标,即绝对拟合指标(absolute fit indices)、增值拟合指标(incremental fit indices)、简约拟合指标(parsimonious fit indices)。本研究选取了X2/df、RMSEA、GFI、AGFI、CFI、NFI、TLI、IFI等八个拟合指数来对课程思政四因素评价模型进行验证,X2值越小表明模型拟合越好,但在实际中会受样本量大小的影响,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X2/df作为拟合是否良好的评价指标。本研究中,绝对拟合指标X2/df=2.732,介于2~3之间,且RMSEA=0.067<0.1,表示四因素结构模型拟合较好;近似均方根误差SRMR=0.067<0.1,拟合优度指数GFI=0.871、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0.863均大于0.8,表示该模型各因子拟合良好;增值拟合指标中,比较拟合指数CFI=0.866、常规拟合指数NFI=0.881、不规范拟合指数TLI=0.832、差别拟合指数IFI=0.870等均接近1(均>0.8),表明,本研究四因素模型拟合良好;简约拟合指数NFI和简约拟合优度指数GFI均接近1,且大于0.9,表示拟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