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探索

作者: 李思玲 黄韵芝 向琼

高职学生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探索0

摘  要: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做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旨在真实反映该专业学生学习力实际水平,发挥评估指标体系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转化力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通过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9级2个班96名学生进行学习力评估,得出该专业学生个体学习力水平和整体学习力情况。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教育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8-0041-05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earning ability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iming at reflecting the actual level of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major, giving play to the guiding and promoting rol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u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es 4 first-level indexes, 9 second-level indexes and 25 third-level indexes, includi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ability, learning perseverance and learning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learning ability assessment of 96 students from 2 classes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of Zhongshan Polytechnic in 2019,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ability level and the overall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major are obtained.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student learning abi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学习力”一词最初来源于管理学领域,是系统动力学研究专家Forrester在1965年基于对新型企业组织的研究提出的一个构想。最初学习力被认为是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总和[1],以及学习过后产生新的行为、新的思维和新的能力的过程[2]。探讨“学习力”的本质内涵,还要回归于“力”这个本源。“力”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形变的外因,强调的是对物体产生了作用、施加了影响、发挥了效果。基于这个视角,“学习力”还可以认为是“力”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对个体的状态产生作用、施加影响、发挥效果的一种介质。因此,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词义解析,本研究认为“学习力”是一个复杂建构物,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活动对学习者的状态产生影响的一种动态能力系统。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要解决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关系问题。作为教育组织的基本要素,学习者的学习力水平应是该教育组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所学校即使具有再完善的软硬件条件,如果学习者学习情况不如人意,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升,称不上一所好学校。因此对学习力的探究呼应了“人的发展”本质问题。另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这一目标的执行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质量乃至高等教育质量的水准,从这个角度而言,高职学生的学习力研究不仅关切了人的发展问题,也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呼应了“社会的发展”本质问题。

本研究对高职学生学习力评估体系构建的探索,是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小范围探索。之所以选择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基于几个原因:一是时代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学前教育从业人员需求大幅增加。有专家分析,从业人员缺口在200万左右[3]。尽管自2015年以来,全国每年均有20所左右本科高校增设学前教育专业,但人才所需的培养期,使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此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加快发展,对该专业学习者学习力的评估工作是对专业建设水平的检验和鞭策。二是基于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性。该校作为中山市唯一一所市属高职院校,在2019年申办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也是目前该市学前教育类的最高学历层次。这意味着,该校所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是中山市能够自行培养出来的该领域最高质量。但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整体教学和培养过程都处于摸索阶段,难以判断人才培养成效。因此,对该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判断其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是面向高职的评估方式需要改良。在2019年高职扩招政策落地后,宏观上国家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体现在人才倾斜、经费投入、软硬件设施、场地配备等各方面。相应的评估方式也呈现出关注资源投入、科研产出等聚焦于教育供给方行为的倾向。但教育评估应该将学习者视角和学习者体验纳入其中,评估者与其对象双方将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建构统一观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评估范式日趋迫切[4]。本研究希望基于以上考虑,探索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并根据此评估指标体系,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9级2个班96名学生进行学习力评估,得出该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力情况,以为后续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以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教育评估应具有导向、鉴定、改进、激励和管理几种功能,通过对评估指标的使用、增删、权重选择,向被评估者发出引导性信号,激发评估对象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激励其行为处于积极状态[5]。从整体上讲,对高职学前教育开展评估,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完善和改进有正面影响。聚焦于学习者主体学习力的教育评估,是以学习者主体作为教育组织的基本元素,并且落脚于学前专业,能够在基于学习者体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现其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从这个角度而言,该评估指标体系力图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出发探讨人才培养问题。评估对象虽为学习者个体,但实际上延展到教育组织,具有针对性、内潜性。

(二)以真实反映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为主旨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过分一律”的问题,专科学校希望升本科,本科院校希望办出硕士点、博士点,使得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变成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6]。尽管近年来学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由于对高职学生学情有一种普遍“低视”的趋向,限制了对高职学生学习的深度研究。学界对高职教育的探讨多立足于管理者和教学者的视野,多见于宏观的改革方法,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鲜少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但改革的成效如何,最终还要通过育人成效来体现,归根结底要通过学习者学习力展现出来。所以,本研究探索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力图真实反映该专业学习者学习力的真实水平,为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三)具备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是依据目前的政策文件、该领域的文献资料以及前期所作的高职学生相关学情调查报告,在相关理论和专家意见指导下构建的,要根据社会对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并考虑到该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和条件,应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指标的每一级均为上一级的具体化,最后一级呈现的是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配套量表的开发和问卷编制提供依据。

二、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标内涵解读

依据上述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经过反复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确定了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学习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转化力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见表1。各级指标内涵解读如下。

(一)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指标主要指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和保证学习持续进行的驱动因素,由关键好奇和进取意志构成。

1. 关键好奇(A1)

关键好奇是学习者产生学习需要和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选择的认知内驱力。对信息具有好奇和兴趣,能及时发现学习需求,乐于学习新鲜事物,适应社会变化发展[7];对于学前教育学习而言,还需要保持对该领域信息的高度敏感和探索热情,具备专业兴趣。

2. 进取意志(A2)

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具有学习主体意识、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具有积极进取的意念,显著表征为在课上踊跃提问和讨论,课后投入精力进行学习的程度等。

(二)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8],由意义建构、策略运用、合作互惠构成。

1. 意义建构(A3)

意义建构是指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储存和提取,包括对事物的本质和构成、功能和用途的把握,以及对事物本身与他物的关系、过往沿革、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判断。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开展学习活动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具备结构化、概括化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准确理解知识信息,能够对数据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判断。意义建构是人们成功完成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

2. 策略运用(A4)

策略运用是学习者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所进行的各种方式方法的多组合使用。主要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以便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问题时能够寻求较佳的解决途径;是否能够对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合理有效使用,使学习事半功倍;是否能够寻求和获取到各类有用的学习资源并加以利用。策略运用考察的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使用程度。

3. 合作互惠(A5)

合作互惠是指学习者善于与他人建立共享共进关系,该指标的表征主要为学习者能从老师和同学们间获得有效帮助,乐于倾听和尝试理解与自己见解不同的观点,乐于开展团队合作,愿意与他人共创共享学习成果。

(三)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是学习者顺利进行学习活动、持续开展学习活动和克服学习障碍的保障因素。体现为学习者的坚持意识和调控适应。

1. 坚持意识(A6)

坚持意识是学习者长期持续开展学习活动的保障。具体将考察学习者是否能制定学习计划并能自觉执行,学习中是否能够保持专注和积极稳定的情绪,面对干扰能够将负面影响尽量降低。

2. 调控适应(A7)

调控适应是学习者对自身认知活动及结果的调整、管控,和对外部环境因素的主动调节适应,包括有意识地监控学习过程、反思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的元认知策略行为,以及激活学习动机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情绪调节能力。

(四)学习转化力

体现为学习者的实践应用和迁移转化。对学前教育学生而言,学习的转化场景更多在于教育情境中,因此,二级指标的迁移转化以教育机智进行表述。

1. 实践应用(A8)

实践应用主要指学习者能够积极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该指标以实训任务表现分数为依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