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何秀成 唐致刚 朱文涛 杨晶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也发生一定的变化。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式、新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文章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8-0182-04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needs and expectations have also changed to a certain extent. Entering the new er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only be guided by Xi 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tively adapting to the new era, new forms, and new requirements innovating the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and satisfying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young students for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ontinuously cultivat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faced b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这一重大判断,精辟概括并科学标定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前进的时代坐标,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新时代,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和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2],强化思想引领,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青年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期待和需求。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思想认知、价值追求、行为方式等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对自己成长成才的期待更加急迫和强烈。这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源源不断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
装大学生头脑,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最新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精华,是党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载入了我国宪法,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向,理应成为全体党员和公民应知、会用的思想武器[3]。青年大学生是中华名族振兴的希望,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有文化和理想的人,他们进入社会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人才,他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不仅关系自己,还会影响到他们周围的很多人,不仅关系到现代社会,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因此,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用党的最新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教育大学生既要坚定理想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成长成才。
(二)要教育大学生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做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当代青年大学生受社会高速发展的影响,往往渴望快速成功,从而忽视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成长。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的“根”和“源”,提出了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当代马克思主义青年成才观[4],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里,习近平在承担艰苦劳动和巨大精神压力的环境下,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和10份入党申请书,足见习近平对党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理想信念。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里,习近平练就了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真诚为民和砥砺坚韧的本领,练就了服务人民群众的真本领。在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里,习近平除了劳动和读书之外,带领当地村民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件件事上体现出敢想敢干、奋进开拓的工作作风,真正练就了敢于担当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曾经深情地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5]。”可见,梁家河的七年艰苦岁月,已然锻铸了习近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品格,形成了习近平青年成才观的实践基础。大学是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从习近平奋斗的故事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健康成长进步。
(三)要教育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随着世界多元思想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国外思想的腐蚀和影响,从而达到某些国家“和平演变”的阴谋,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掌控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决维护“四个自信”,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应对外来不良思想文化时,能够自觉筑起抵御思潮腐蚀的“防火墙”。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一旦发生动摇,不仅影响的是个人,更会影响到周围很多的人,进而影响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决维护“四个自信”,从根本上保证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偏移[7]。“四个自信”是当代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要求青年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统一起来,只有如此,青年大学生才能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价值。没有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就不会有个人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思想教育必需要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富有一定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自我实现。但他们浮躁、内心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模糊,责任意识淡薄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一些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习交流不关心、不参与,不少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学习不深刻、理解不到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注度不够、认识不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将就业难、创业苦等社会和个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正常现象归结于社会外因,滋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此外,不少大学生并没有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定义为有利于自我发展和自身利益、价值的实现,缺少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网络侵蚀严重,身心健康受损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的纷繁复杂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当前,青年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甚少,反而键对键的讨论却爆棚,部分自制力较弱以及逃避现实责任的学生不分昼夜地将时间和精力用于网络游戏、消息刷屏等,在虚拟世界寻求价值存在和心灵慰藉,荒废学业的同时思想和灵魂受到侵蚀,本应最具青春活力的生命在屏幕的方寸之间颓靡浪费。
(三)自主意识薄弱,心理素质堪忧
大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一方面部分学生出于升学惯性进入高校,习惯于填鸭式的知识获取方式,对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没有认真思考和科学规划,自律意识薄弱,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中,极易失去目标和成长的内生动力。这导致一部分学生或急于加入“组织”,在杯盘狼藉、言语喧哗的忙碌中寻找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最终茫然不知所为;或盲从他人脚步,无选择地加入各种社团和活动,辗转于场地之间却无所收获;或逃避现实,日复一日在混沌度日。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在缺少父母监管后自律能力差,存在长期熬夜,饮食无度,懒于锻炼等现象,严重伤害自身身心健康。
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8]。然而,部分青年大学生心里脆弱、抗压能力较差、情绪调控能力欠佳,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心情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且大多数学生对不良情绪引起的消极后果没有足够认识,较少主动寻求帮助。
(四)诚信品质弱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诚信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习成绩弄虚作假。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但作用往往被过分夸大。成绩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鉴定、荣誉获得及就业等都有着重大影响,“一好”代替“三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学生对分数的追求趋于畸形,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甚至出现“不作弊就吃亏”的思想,忽略了学习的本质。(2)金钱面前诚信打折。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和覆盖面日益增大,这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而言的确是雪中送炭,但也导致了一部分人眼红心热,出现“不要白不要”的恶劣思想。由于贫困程度难以严格界定、认定体系还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助学金评定工作仍存在漏洞,使得部分学生通过夸大自身困难来获得资助,甚至不惜打“亲情牌”来博取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