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师生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 王景奇 袁尔纯摘 要: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开设是“05方案”实施以来对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一大举措。课程的顺利实施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基于协同理论,构建师生协同教学模式,能有效确保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084-04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ective compulsory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major measur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05 Plan".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requires teachers to adopt appropriat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ve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od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tional compulsory courses;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ynergetic theory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课程功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要求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律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高校思政课课程类型进入高校思政课堂,在课程实施中,必须探索出最优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作者参考国内外各种教学模式,结合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课程性质和特征,提出构建师生协同教学模式,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师生协同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及其与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的契合性分析
1972年,美国师范教育家乔伊斯和威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成为中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多位学者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1]”通常,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由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大教学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生成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模式既是相对稳定和比较固定的,又具有可变性和多样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创新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本文提出构建的师生协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是物理学家哈肯在研究激光产生原理时创立的,具有普遍性,已在很多学科广泛运用。协同理论研究对象是系统,主要是各子系统如何通过竞争和协作达到系统效应。协同理论包括很多原理,主要有协同效应原理、非线性原理、序参量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将协同理论与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价值。因此,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就是以协同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行为范型。
基于协同理论,构建适合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师生协同教学模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间具有多维度的内在契合性,这是该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中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一)高校开设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就是要统筹
各校的通识课,更好地合力育人,达到协同效应。
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中,各因素或子系统存在着各种不规则的独立运动,也存在某种彼此有关联的有序运动。协同效应就是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动力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可见,如何发挥思政课与各类课程的协同效应,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实施方案》确定统筹各高校校内通识类课程,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协同效应。
(二)教师和学生存在非线性关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的学习中
协同理论所论述的非线性原理主要是指各要素之间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即事物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教学也是一种非线性结构,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成正比的关系。因此,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协同理论中的非线性因素作用,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协同效应,而增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余地,依据学生的意愿选择课程,就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也能有效解决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问题,让学生真正体现其作为学习主人翁的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三)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在师生协同教学模式中,教师就是发挥主导作用的序参量
协同学理论认为系统中诸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每个系统都是靠序参量这个要素来指引运动的,也就是说,序参量占据整个系统的主导地位,能使系统从无序的、无规律的状态转变成有序的、有规律的运动状态。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与思政课必修课程一样,同属于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因此,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师生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系统中的序参量,是使课程实施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因素,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四)在师生协同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遵循自组织原则,形成一个成长共同体
协同学理论指出自组织是组织或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实现自行创生、自行组织、自行演化的。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师生协同教学模式遵循自组织原则,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一方面,就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研究专长,自主选择加入不同的课程团队,在团队合作中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5];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学生综合衡量个人需求、学习兴趣、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及禀赋差异等因素后,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课程,并主动参与到课程团队的学习中,能有效增强学习获得感。总之,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师生协同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组成一个成长共同体,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双赢。
二、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师生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师生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逐步开展,环环相扣。
(一)抓好顶层设计
《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各高校要安排选择性必修课程必要学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审核把关作用。具体而言,抓好顶层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以顶层设计的视角来优化整合学校已有的通识类课程,改变以往弥补式、零散式、增量式的课程开设方式。学校已有的以及将要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应当紧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律等方面内容展开。其次,要以顶层设计的策略来指导课程实施,以贯彻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为目标,为构建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并有效运行把好方向关[6]。针对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制定总体性的协同教学方案、编写总体性的协同教学大纲,同时要求从事各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的教师,制定本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协同教学目标和协同教学计划,并根据本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协同教学目标来选择协同教学内容和合适的协同教学形式。
(二)组建教学团队
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师生协同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要求建立一个有共同研究兴趣、具有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的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团队。一方面,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研究专长自愿加入某一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团队,发挥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本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知识储备、学业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后自主选课,团队成员一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朝着共同愿景,以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确定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实现协同效应的必要前提。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达成共识、对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共同设计、对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一起反思;另一方面,作为团队成员的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教师负责拟定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师生协同教学的基本方案,学生则负责对教师拟定的方案提出建议,教师和学生既各司其职又紧密合作。
(四)重构教学内容
高校育人的载体为教学内容,这也是实现师生思想共鸣与协同发展的重要媒介。目前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高校学生道德养成需求与道德说教之间仍然存在冲突。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实现师生协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必要重构教学内容,具体要秉承两大基本原则重构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分别是教学大纲和学生道德养成现实需求[7]。不可一味停留在理论层面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延伸性地关注社会现实的发展,尤其是对高校学生学习需求与道德养成需求有引发作用的问题。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以社会视角拉近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做到投学生所好,从而实现从教师到学生再到教师的信息互动与传递,促进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发展,引发师生思想共鸣。
(五)开展教学活动
高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作为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而“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更是师生协同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教师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协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握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协同教学的方向、课堂节奏和课程安排,并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课前指引学生预习,课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后引导学生反思;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协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内在驱动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增强自身的主体性获得感。总之,只有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才能保证师生协同教学模式顺利运行、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