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构建研究

作者: 李明根

摘  要:在智慧信息时代,学校管理者需要具备全新的智慧管理素质,而信息化领导力是智慧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素质能力。文章阐述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更新,分析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四个结构要素和四项内容更新,结合实证研究内容对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发展策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三种类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行动构建策略,在具体工作中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愿景、空间、团队、效益等为目标对象对信息化领导力进行加强和提升,此实现管理方式创新并提升管理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领导力;高校管理者;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080-04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chool managers need to have a new quality of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leadership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of intelligent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renewal of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education, analyzes the four structural elements and four content renewal of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mart education,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action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for school managers.In the specific work, tak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chool manag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aking the vision, space, team, efficiency and so on as the target object, the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is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so a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mode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wisdom education

在智慧信息时代,学校管理者需要具备全新的智慧管理素质,而信息化领导力是智慧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素质能力[1]。高校管理者需要紧紧把握新技术环境的全新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结合,以此实现管理方式创新并提升管理水平。在信息化智慧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往往面对不同的驱动要素,这就使得其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基于智慧教育的全新理念,研究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构建问题,确保高效管理者自身与时俱进的学习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其自我能力,确保管理质量。

一、信息化领导力跨时代内涵演化

诞生于2012年3月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明确提出了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意义,要求教育领域积极推进自身创新发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充分保证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随着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即“行动方案”)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智能技术将成为教育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构建智慧教育全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国家教育水平。这一文件首次对智慧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进行了明确表述,也正式肯定了智慧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教育信息化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智慧教育这一科学发展理念,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多项工作任务,对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与目标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重点指出了信息化领导力的前瞻性、智能性、适应性以及协作性特征,也肯定了专业性、创新性的重要意义。为了确保相关工作的开展水平,必须科学解读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目标,打造基于智慧教育的全新教育管理模式。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旨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转型发展,突破传统信息化模式的局限性,打造一种更加高级的发展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同教育业务的有机融合,从而构建起教育系统内部主体新的交互关系,提升教育主体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从而实现价值取向 的科学转变。

基于以上发展背景的信息化领导力体现了信息时代教育领导者所需具备的新能力,是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工作、提升教育团队协作发展能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是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2]。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高校管理者,这一特殊群体具体表现为从事高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行为主体,具体有校长、信息化教学领域分管副校长以及其他中层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以及组长等岗位。而针对上述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可具体理解为依托信息化技术工具、以提升学校运营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全面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作用的基础上凝聚学校团队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打造持续、稳定的运营发展环境,逐步稳定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当前不少国家已经开展了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相对具有普适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3]。上述研究成果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但是并未就学校管理者这一特殊主体开展具体的研究分析工作,未能明确其发展差异与个性特征,无法根据管理者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指导,无法充分保证相关工作的质量水平。另外,研究成果在效果评价方面也缺乏深入研究。国外学术界更倾向于选择实证研究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工作,并对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对领导风格进行科学划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水平。我国学术界侧重于内容分析,对信息化领导力开展评估分析,基于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相应的影响机制以及具体影响作用,重点强调了智慧教育的全新要求,致力于提升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尽管信息化领导力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整体来看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依然匮乏。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要素

对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明确学校管理者的具体职责和任务,能够明确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要素,从而以便于提高学校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4]。基于传统领导力要素,若能够在完善自身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转变,则将有利于构建起信息化领导力体系,从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1. 信息化愿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领导力愿景将作为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明确愿景的基础上能够明确具体奋斗方向,能够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从而为各项工作的持续稳定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信息化愿景体现了学校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主体的共同目标,也是学校管理者、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认知与统一理念。若想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学校发展愿景,就必须确保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化转型的科学认知,能够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推进相关工作。此外,基于科学的信息化愿景还有利于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转型提供科学的整体规划和指导,将宏观的、抽象的工作目标转化为明确的、具体的行动方案,以此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水平,确保不同主体在行为和目标上的一致性。

2. 信息化空间。这一要素集中体现了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状况有关的所有要素。作为信息化领导的主要影响因素,信息化空间将为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要素,具体包含了硬件资源要素、教育资源要素等不同类型,共同打造科学、稳定的学校文化氛围,为信息化领导力的不断壮大提供有力支持。这一要素不仅体现了环境要素,还包含了与之相关的复杂系统,是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3. 信息化团队。对于学校而言,信息化表现出典型的系统性、全局性特征,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作共创的一种合作模式,关联到不同部门、组织的内部合作与外部协调。信息化团队将具体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校管理制度和工具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为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创造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4. 信息化效益。这一概念基于投入-产出关系对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发展的实际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具体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不同层面出发进行评价。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领导力的先决条件,其本身建设发展需消耗较多的资金资源,因此必须对其未来效益进行科学预测才能判断投入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由于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建设投入往往无法用经济效益进行衡量,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是社会效益在量化分析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大多情况下只能从其构成要素出发开展客观分析和描述以明确其社会效益。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发展方向

智慧教育以信息化教育为发展基础,实现了信息化教育的进一步创新和提升。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将更好地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作用,赋予学习空间更高的智慧性,推动学习空间的创新和发展,也促进了学习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习空间的建设发展而言,学校管理者是重要行为主体和推动力,其对学习空间效能所表现出的认知情况,将成为学校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5]。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为智慧教育,若是智慧教育发展滞后则必然无法满足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需求。

1. 高质高效的智慧愿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不同学校管理者因自身个性差异导致其对信息化愿景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对其具体工作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当代中国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智慧教育发展理念,智慧型人才将成为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智能环境、智慧技术的支持和推动。基于智慧教育这一全新发展模式,信息化领导力也将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核心素质能力之一,是智慧人才培养任务的客观需要,也是认知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科学理念和方式,因此有利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对于智慧教育而言,学生思维能力是核心培养目标之一,是学生创新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

2. 互联互通的智慧空间。智慧空间将为学校信息化愿景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明确智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模式智慧转型的基础上,学校管理者就需重点打造良好的学习场所,满足教师、学生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求,为智慧教学、智慧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依据。智慧空间也将实现教学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功能,为学校管理者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依据,在充分保证决策质量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充分保证智慧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3. 共治共享的智慧团队。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将为智慧学习空间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提高智慧学习空间的建设发展水平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好地激发管理者团队的发展潜力与工作积极性,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智慧教育、信息化教学事业中,充分保证其话语权、影响力、主观能动性的实现水平。基于智慧教育发展理念,学校管理者需要全面调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充分保证其参与能力,才能确保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实现良好的合作共治效果,共同推荐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现良好的工作成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