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索
作者: 陈建平 金双军摘 要:对话强调对话者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助于化解“肢解完整文本、碎化文本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困局。与文本对话,强调教师的充分文本解读和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教师对话,强调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与同伴对话,鼓励双向互动、反馈,促进理解、共识和创新;与自我对话,关注倾听内心的声音和认识文本阅读中的自我,以管理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而实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对话;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英语语言文化;文本解读;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103-05
Abstract: The posi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interlocutors is the key of a dialogu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alogue, the new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helps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current dilemma, "dismembering the complete text and shredding the text meaning". And in the dialogues with the text, the teacher's ful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under discussion is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learners' involvement being the key; in the dialogues with the teacher, emphasis is laid upon the teacher's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in the dialogues with peers, cooperation facilitates re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conveyed in the text; and in self-talks, learners' identity is verified by listening to the inner vo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chieving efficient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Keywords: dialogue;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cultures; text interpretation; effective teaching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1],是人们学习的必要途径,也是通往(物质的、心理的)世界的窗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始终应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重要语言技能之一,也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英语能力的合理选择,也是思维训练的必要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化能力的合适机遇,也是提升人文素养、丰富人生内涵的理想路径。但阅读是一个过程,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心理和生理过程。作为把文本(纸质的和电子的)上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过程,阅读并非简单的信息接收过程,而是文本意义与读者社会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头脑中文本意义重新建构和新意义生成的过程[2],“是文本创造主体和文本解读主体间的对话,是主体间的一种寻求心灵交流的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互动的一种过程”[3],一种基于文本解读、读者内省、同伴互助的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一门重要的丰富专业知识的工具性课程,其阅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语言材料大部分来自阅读,而不是来自生活。如果阅读的材料太少,势必造成对专业内容英语表达的欠缺或不熟悉,试图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是无源之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阅读是学生接触英语语言文化信息、参加英语语言文化实践的重要途径;增强英语词汇能力的必要过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最佳选择。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作为外语的英语,现今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总是有着特殊的身份:本是交流的工具,但除了英语课堂之外,我们几乎不用;本是获取外在(以英语传播)信息的渠道,但我们往往觉得不如母语来得直接而确切;本是品味英语语言文化的窗口,但我们总是期待有母语的翻译。凡此种种,无不预示着英语教学的尴尬。究其原因,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的缺失造成了很大程度上“费时低效”的英语教学现状。“语言第一、应试第一”的价值取向和业已形成的重词汇知识、语法结构而轻文本阅读的机械式重复、程序化教学,一直左右着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匆匆“过一下”文本,然后“不辞辛劳”地讲解语言点、拓展易考点、分析解题技巧,少了学生文本阅读的核心,真正有效的阅读远没有开始。这种肢解完整文本、碎化文本意义的语言点讲解和练习题分析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得学习者总是摆脱不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无法真正参与文本解读,没有机会体验真正开放的、挑战思维能力的、开启智慧的合作学习的阅读教学,这势必带来对文本充分解读的缺失,进而出现质量低下的语言输出和沉寂的英语课堂,远谈不上英语语言文化的习得和新知识的建构,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被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的同时,学习本身的意义也开始受到质疑,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遭遇到极大的挑战。
二、对话教学理念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缩小分歧、化解矛盾的有效选择。作为一种积极开放、互相倾听、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交往中拥有自己独立声音的主体姿态,对话的主体向着同一语境,取长补短,反思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使思想在对话中得到升华。基于自身的教育经验和现行灌输式教育的种种弊端,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 Freire)在《被压迫者教育学》[4]中认为,“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主体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精神参与”,在教学中,“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有了对话,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价值就在于探究[5];有了对话,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静态的知识,而是在“学习共同体”[6]中构建知识、获得技能并寻求人的本来价值[7]。
然而,实现真正的对话并非易事,自我的丧失便是最大障碍。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表现为以权威的见解来替代自己的发现,各种“教材解读”类教学参考书的盛行,让本是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选择了简单地接受而非积极主动地探索,少了多样的解读,也少了伟大发现的可能;另一方面,以表演性的自我替代真正的自我(肤浅的文本理解),掩盖了真实的自我,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好似丢掉灵魂的生灵。而实际上,教师的见解和来自权威的理解不能取代学生见解的生成,否则学生就只不过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非真正学习意义的参与者和新知识的建构者;真正的对话(思想碰撞)只能发生在自由、信任、尊重这样的前提之下。
诚然,语言教育少不了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运用技能的提高,但这仅仅是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培养真正有思想、有内容的对话精神,促进专业成长,提升人文素养。在人与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和人与文本的对话中建构知识、丰富经验、提高英语语言文化综合运用能力(有内容、有思想)以及增强表述能力、提高批判思维能力[8]。
三、基于对话精神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自我对话。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前两者)和“教学对话理论”(后三者)两个命题。前者从文本解读的视角出发,强调对文本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阐释了阅读的本质;后者从教学论的角度出发,为的是体验学习的过程,参与不同思想火花碰撞的激情,以促进语言文化的习得和新知识的建构,因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工具,更是认知和体验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
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正是在对话中,思维就像潺潺之流水流淌在对话者(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学生基于自己的前理解结构、前知识积累、前生活经验(包括学习经验),有了自己的文本解读,而教师基于知识经验和广泛查阅的信息,产生了自己的文本解读,这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师生、生生作为平等(地位和人格上的平等)的对话主体,围绕具体的文本情境,主动对话[9]、相互理解,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阐发自己的思考,最终达成知识的建构和精神的交流,“在对话中观照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与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对自身状态予以思考”[10];而自我对话,在文本意义重构和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丰富学习意义的同时,提升人生价值。因为“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如果对话者能够超越语言的外衣而深入到思维的深处,让每个人的思想之间进行激荡碰撞,那么就会让人们在了解他人思维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思维。[11]”
(一)与文本对话
文本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阅读的过程是融合多种技能的多维度行为,如拼读、解码、辩词、理解、高级思维等,它承担着丰富语言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多项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对文本做出正确、高效的解读,即与文本对话。只有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文本才真正是语言与内容、思维的统一,也才有了意义和生命力,而撇开这种文本所承载的意义,那文本也就荡然无趣。因此,对文本深入而多元的解读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
1.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文本是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英语语言文化输入的重要来源,词汇、语法、习惯表达、文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深层意义等都离不开文本。但鉴于学生的知识范围、认知水平、社会生活经验、文化视野等都处于发展阶段,教师的文本解读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性作用,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化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解读。因此,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阅读课堂教学。是侧重语言知识、侧重体裁分析,侧重阅读技能,侧重写作技能,侧重文化意识,还是侧重情感态度?不过,决定一名教师能否多元解读文本的不单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问题,也是其教学定位、文化视野、言语感悟力和审美情趣的问题。
面对阅读文本,教师其实在进行着再创造:基于文本确定教学目标、思考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文化意识的渗透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超越文本”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教师的必要准备。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解读阅读文本、有效处理文本信息,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领会文本思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二是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表达风格了然于心;三是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心中有数;四是深入揣摩文本写作意图,充分设想文本的拓展阅读方向和课后探究性阅读的目标。
Every Use for Your Grandpa by Alice Walker[12],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我们不仅要探讨Dee回家的动机,也要分析Maggie 对Dee的羡慕与无声反抗的缘由,更要探讨母亲的期待与失落,进而在非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身份认同话题下展开充分的讨论和学习[13]。只有在教师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赏析地道英语语言文化运用的同时,阐释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较之于勾画出重点词汇、关键短语、复杂语法结构,设置几个事实细节信息查寻类的表层文本理解问题,深刻的文本解读会赋予文本新的生命力,满足作为教者的价值诉求,也赋予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