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戴宏亮 戴宏明

摘  要:在教育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背景下,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到底如何进行?这是广大教师非常困惑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这是教育本质、日新月异科技及互联网+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广大教师必须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同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会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108-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how is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raining mode going out? This is a very confused problem. The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focuse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effect. This i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the inevitable demand of rapidly changing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 edu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is not to weaken the role of teachers, but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must stand in the position of educators, so that there are students in the eyes and students in their hearts. Meanwhile,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is discussed.

Keywords: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文件明确提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中心”激发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到底如何进行?这是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非常困惑的问题[1-3]。本文通过阐述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正确认识,然后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具体实践,期待为新时代的本科教育贡献一臂之力。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正确认识

20世纪初期,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95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其发展为一种学习理论[1]。本文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是对“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整体性超越,通过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求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学生具有较好的获得感。

为什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而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呢?首先,这是教育本质的基本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改变人,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从其本质来说,都是为了提高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把培养人放在中心地位,一切服务服从于人才培养,提升其生存能力和品质。其次,这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和知识快速更新的基本要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是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最后,这是互联网+和云计算带来的必然转变。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全世界的教育方式。全民也从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传统的“以教师、教室为中心”教学模式已经彻底不适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一些精品课程资源、慕课资源,提升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已经非常重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摒弃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4]。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弱化教师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需备好课,然后到教室授课就行。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仅仅备好课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组织、激励、指导和评价等工作。接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真正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因此,我们的教学材料,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等处处要考虑学生的中心地位。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而不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角度。作为教师,要坚持教育的本真,教导学生实事求是,而不是放纵学生,任其做很多功利的追求。比如,大学的一些通识课程,学生普遍都不重视,但是,这些通识课程对同学今后的发展还是很有裨益的。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同学着眼长远、态度端正地对待每一门课程,而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一)正确认识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强调教育主体学生学习中的获得感,这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知识的性质和结构;二是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5-6]。教师在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时,不仅需要很好地理解学生进入课堂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需要掌握所教授专业知识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特点与规律。例如,在教授数学类学科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抽象度高,因此,初学者即使做好预习课堂上也不一定能掌握全部知识。但是这些内容逻辑性强、规律性强,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明白这些知识规律,然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后练习反复巩固,随后在习题课时与同学们一起做好讨论,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这些知识,并且明白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逐步得到体现。又比如,在教授机器学习、云计算技术等数据科学类专业课程时,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课程应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平衡,不能过分偏重某一方面。否则,培养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跛脚”情况,学生如果不懂理论,就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学生如果不擅长实践,无法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会把所学理论当成空中楼阁。

(二)做好客观因素准备,创造高校学习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老师备好课,而且需要备好学生,做好各种客观因素准别,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教学关系的本质,做好课堂设计。教学关系的本质不是灌溉式或者填鸭式,而是培养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适当协助下快速理解、掌握知识,收获必要的能力。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应该充分信任学生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

案例:本学期笔者给数据19级同学开设学科前沿研讨课程,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材料准备阶段和研讨阶段。材料准备在课下进行,主要工作如下,(1)全班45名同学,分成8个组,每个组5~6名同学,大家自由组合,每个组设组长1名。具体分组1~2天完成,分组完成后,由学委报给笔者。(2)笔者在Web of Science平台找了8篇高引用的大数据综述的文章,每组1篇,每组文章不同。大家分好组后,具体阅读文章,由笔者分配。(3)每组由组长带着组员一起阅读所分配的前沿文章,每个组员可以阅读整篇文章,也可以阅读其中的部分,具体由组长和组员一起讨论确定。如果每人阅读一部分,组长要统筹安排好,保证整篇文章每部分都有人阅读,不能遗漏任何部分。(4)每个组根据阅读的材料(必须包括笔者分配的阅读材料,还可以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材料。)完成时长约35分钟的PPT,每个组员准备时长约7分钟。研讨阶段主要做四件事情,即(1)在组长的主持下组员讲解自己制作的PPT;(2)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讲解同学负责解答;(3)讲解完毕,老师点评;(4)综合材料准备和讲解情况给学生评分,其他同学也对讲解同学进行综合评价。老师结合自己和学生评价给予每个同学评价。

通过同学们课堂的精彩表现以及课下的调查,可以知道学科前沿研讨课程开展非常成功!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本课程课堂完全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笔者近些年教授了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三个一级学科课程,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运筹学、数据挖掘、统计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中的统计方法、云计算技术、大数据专业导论、学科前沿研讨、高等数理统计等。在这些课程教学中,笔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近两年,笔者连续两年被学生投票评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每个学院每年仅一名老师当选),这表明笔者“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扎实的课堂前准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自己必须要有一缸水。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必须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透彻理解教学内容与本课程及相关课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高等数学类课程时,数学理论异常繁杂、高等抽象,即使中学阶段数学拔尖的同学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学生非常困惑的问题是,学这些枯燥的数学理论有什么用呢?如果任课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知识储备只是最基本的课本知识,那么很难能将数学理论的具体应用讲清楚,从而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但是,如果教师知识储备充足、课堂准备充分,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以笔者为例,笔者硕士和博士阶段都从事应用数学的研究,分别研究小波分析和统计机器学习,充分感受到数学理论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在实践当中的巨大用途。因此,笔者如果教授高等数学的理论,第一次课一定会从数学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数学在实践和思维培养方面的作用两方面给学生充分地讲解,让学生充分明白学好高等数学不仅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我们更高阶段能够更好地改进相关模型和算法,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不仅仅是符号的游戏,而且是我们专业的核心基础,必须学好。因此,扎实的课前准备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教材,而且需要储备充足的相关知识,掌握本专业前沿进展,掌握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2. 熟练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放任学生自己学习,对于一些难度大、挑战性强的课程教师进行讲课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必须讲课熟练,力争深入浅出,清晰易懂。只有确确实实助力学生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习的获得感。例如,笔者在教授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高难度高等数学内容时,对难以理解的内容都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具体讲解,并且详细展示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教授数学分析课程时,积分学是难度极大的一部分内容。笔者对不定积分、定积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分别从方法来源、原理、性质、求解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对照。这些对学生理解具体知识有很大帮助,从而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