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李荣 何婷婷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决定着其质量的高低,而高校青年教师的质量关系着未来几十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文章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为其职业发展指明方向,从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160-04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their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ming decades. However, young teacher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of internal troubles and external troubles on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hrough multi-angle analysis,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so as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高校青年教师是承接高等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理论知识丰富,科研创新能力强,充满激情和理想,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迫于高房价和子女教育等生活压力以及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他们没有更多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寻找准确契合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而慢慢丧失了崇高的职业理想,而仅仅把高校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鉴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现状,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厘清他们的角色定位,解除他们像陀螺一样忙碌但又迷茫的状态,使他们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拥有职业理想。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任何一个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初期,都会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科学研究以及职业理想等方面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扰。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的阻碍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压迫

初为人师的高校青年教师年龄基本上都在30岁左右,尤其是工科博士,相较于文理科博士受教育时间要长一到两年,这样就使得他们刚进入职场就面临着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近年来,房价飞速上涨,给他们的爱情婚姻、购房安家等现实需求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焦虑的情绪,进而影响到职业发展,容易过早出现职业倦怠。尤其对工科博士来说,进入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所得到的收入要远大于在地方高校任教,迫于经济压力,工科博士毕业后进入高校任教的意愿降低,在高校工作的稳定性较差,这从学校每年的博士招聘及人才流失比例中就能体现出来。

(二)重科研,轻教学

迫于学校和二级学院的科研量化要求以及自身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追求,青年教师更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这也是基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评优评先制度等方面的要求,造成了青年教师入职后选择积极投身科研,轻视教学能力提升的局面。长此以往,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必将脱离教学实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极大地影响人才的培养,也会阻碍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持续提高,从而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教学技能欠缺

青年教师刚刚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虽然理论知识丰富,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强大,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思维较差。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价值观的引导,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结合不紧密,课程教学缺乏育德育才的功能。而且大多数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是非师专业,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薄弱,缺乏系统学习。这会给青年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心理、个人特征和认知水平带来困惑,从而让他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缺乏长远的教学规划。自我表达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工具,然而大多工科青年教师缺乏语言魅力,甚至会出现普通话不规范、方言较重、讲述单调不生动或条理不清等现象,这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技能的缺乏会遏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得课堂教学呆板乏味。

(四)科研环境较差

地方高校引进的青年博士大多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原就读学校相比,地方高校科研条件欠佳,科研环境较差,使得青年教师产生较大心理落差。从硬件上讲,由于地方院校所能获得的政府经费投入与教育部直属知名高校相比差距很大,这就使得实验设备不够齐全和先进,据近几年新进博士教师反应,这限制了他们实验数据的获取及一些创新想法在实验平台的实现。而且地方高校限于经济条件,无法全部免费获取国际国内期刊数据库的论文全文,不利于了解国内外前沿的研究动向,这些问题都让青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感到处处掣肘。从软件上讲,地方高校限于名声、地位等影响,同等情况下不利于项目申请和高水平科研文章的发表。由于平台起点不高,造成了很多青年教师的科研产出相较于读博时期减少了很多,因此对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想要在科研和学术方面获得突破,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五)职业理想缺失

刚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然而随着工作行进的深入,当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发生了矛盾与冲突,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会变得自我价值迷失和职业理想淡化。由于他们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自我反思能力以及沟通和协作能力等,使得他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产生很多困扰和挫败,再加上家庭和生活带给他们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常常在忙碌中感到迷茫,甚至无暇对职业发展和职业理想进行深思。在就此问题的调查过程中,一位青年教师曾言:“我也曾立志于做一个有追求的学者,可我爱人当医生,工作非常繁忙,所以上课之余,就是忙着家庭琐事及带孩子,只有等孩子睡了,我才能打开电脑,教学、科研水平很难提高,慢慢地就羞于谈职业理想了。”

(六)学与教的知识错位

在地方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被要求教授的课程与其求学时期所学课程产生偏差,比如,一位青年教师说:“我是按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引进的,可我本科学的是数学,所以我要恶补一些自动化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来完成日常教学。”除了考研时的跨专业、跨学科因素之外,还有青年教师在入职后因研究方向而进行的学科归队、师资力量重新组合等因素。这就使得他们除了面临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足的因素,还面临着所教授课程不曾系统学习过的困难。因此,他们需要系统学习相关课程,并对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进行认真、深入的钻研,这势必需要他们付出更多时间,增添更多的压力。

(七)研究方向的调整

在地方高校中,青年教师入职后一般会加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工科教师,单打独斗是不现实的,而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自己求学期间进行的研究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就使得他们面临着另起炉灶的困难。通过对近几年新进博士调查发现,即便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硕博阶段的研究方向一致,也会受限于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和以前的科学研究存在一定偏差,增加科研的难度,拉长科研产出的时间。

(八)角色定位不清和角色冲突

青年教师应以科研为主?还是以教学为主?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放在首要位置。然而大多刚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博士为了职称评聘和学校考核都以科研为主,忽视了他们本该放在第一位的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使命。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他们思维活跃、不拘一格,容易和学生交朋友,甚至打成一片。亦师亦友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然而青年教师很难把握其中的度,这就造成了教师角色、朋友角色和学生角色之间的冲突,限于青年教师的经历和经验,往往会面临角色冲突的困扰。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因对策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因此青年教师要想解除职业发展的困扰,必须从自身做起,紧守教育者以教书育人为主的本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各种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

(一)教育者以教学为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教育教学才是教师立足与发展的根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弱化了教学功能的科学研究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以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为目的的科研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三元”育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优质人才的关键。这就要求青年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学生特点加上教学反思,逐步建立自己的精品课程,为实现“健全人格、复合专业、实践能力”的育人特色作出贡献。

(二)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

鉴于大多青年教师在任教初期缺乏语言魅力和教学经验、教学思维不足的现状,因此要积极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以赛带练,通过课件制作、教学内容打磨、普通话训练、讲授技巧训练等迅速提升教学能力。在当今高校大思政工作理念的要求下,高校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德育才的功能,因此青年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教育。除了教学思维、教学技能以及教学内容方面,非师范青年教师首先应认真自学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习得如何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全方位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高校以育人为根本,青年教师不仅承担着给学生传授先进科学知识和创新理念的责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因此,青年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理解并接受他们的优缺点、习性、情感和追求。由于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从思维与情感的角度出发,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进而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在各自擅长和喜爱的领域崭露头角。青年教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科学育人,将育德与育才紧密结合,促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迈上新台阶,推动自身职业发展。

(四)争做学习型教育者

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初期面临着所教非所学的矛盾冲突,以及研究方向调整的困扰,这就给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因为焦虑情绪的影响而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拥有较强学习能力的青年教师,通过快速学习逐步适应这种状态,而教学反思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自我成长手段。通过反思,青年教师主动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和教育理念,发现自己不足之处,从而超越自我,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而且反思是一个研究者的起点,通过“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循环,其教学与科研智慧得以迅速提升。

(五)树立职业理想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师要“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作为工科青年教师,不仅承接着未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承担着培养高科技人才、科技兴国的重任,因此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虽然在职场初期面临着诸多困难,青年教师仍要自发、自主地把教育职业当成毕生的事业来追求,志存高远,不忘初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